正文 自家種菜更美味嗎?(1 / 3)

自家種菜更美味嗎?

食事·健康

作者:史軍

每年夏秋之交的時候,姑姑都會召喚我去她家裏拿菜,菜籃裏塞滿了黃瓜、西紅柿,還有大把大把的小白菜。這些都是她跟姑父一起在軍區大院周邊的山地上開荒收獲的戰利品。不可否認,這些菜的味道真的很棒。每當我無意之中流露出這種讚歎之情的時候,姑姑就會往菜籃裏塞進更多的蔬菜。邊塞邊嘮叨:“今年是最後一年吃這樣的菜了,都不讓種了。”隻有我在心裏暗樂,這二老肯定會開辟新的戰場,種出更多的菜。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中國人對於土地有種天然的感情,即便在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城市森林中也要開掘出菜地,於是小區周邊的綠地也時不時地變成了小菜園,幹涸的小河河床上冒出了玉米田,更不用說那些在陽台上開辟出來的農耕天地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項勤儉節約的活動成了時尚的生活方式。城市種植者們堅信,這既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還能吃上無汙染的、更好吃、更營養的放心蔬菜。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與市場上的蔬菜相比,這些自家種的菜會不會更好吃,是不是更有營養,它們會不會更安全呢?

自家種的菜更好吃嗎

自家種的菜更好吃,這是城市種植者對自己種蔬菜的一大評價。但是,仔細對比之後,就會發現自家種的蔬菜跟市場上買來的完全是兩個模樣。而且,這通常不是種植技術導致的,品種和采摘時間才是兩者差異的關鍵。

首先,品種就是不一樣的。不可否認,我從姑姑家拿到的白菜真的很好吃,不但沒有過多的“筋”,而且脆嫩有加。不過,這種口感上的差異通常是由品種決定的。但就白菜來說,不管是早熟還是晚熟品種,口感與產量都有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單棵大白菜越重,葉片厚度也越大,硬度卻越軟,這樣軟塌塌的厚葉子,肯定是不討嘴巴喜歡了。但是,目前商品化種植的首選還是提高產量,這點口感差異隻能被暫時拋到腦後了。

在品種的選擇上,我們不會過於注重蔬菜的儲運性能,而這又恰恰是商品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要命的是,符合商品化特性的要求,通常是與口感品質相抵觸的。比如,我們都喜歡吃軟糯一些的西紅柿,但是這樣的西紅柿勢必經不起磕磕碰碰。於是,商品化的西紅柿越來越硬,甚至對降解細胞壁的特殊基因(β-半乳糖苷酶)采取行動,延緩果實軟化,讓西紅柿在較長的時間裏保持“堅硬”賣相。於是,我們才會發現市場上的西紅柿越來越像蘋果。這跟自己種的小番茄已經完全是兩種蔬菜了。

除了品種,蔬菜的成熟度和采摘時間對於口感也非常關鍵。通常來說,對蔬菜風味起關鍵作用的糖、氨基酸以及香氣物質都是在成熟的後期迅速合成的,雖然這個時期通常隻有幾天或者十幾天,比如番茄從綠變紅隻占整個果實成長期的1/10(6天/60天),但正是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裏,積累了大量的糖,以及各種風味物質,比如番茄的櫳牛兒丙酮等。然而,如今的商品蔬菜通常都要經過長距離運輸,這樣一來,就隻能趁果實不完全成熟的時候送上貨架了。這樣的果實口感自然是比不上在藤蔓上自然熟的自種蔬菜了。

這樣看來,囿於品種和種植時間的限製,自種蔬菜比市場上的更好吃也就沒有什麼稀奇的了。

精耕細作的蔬菜更營養嗎

除了口味,肯定有朋友會問,這些更好吃的蔬菜是不是也更有營養呢?實際上,這正是有機蔬菜種植者所極力宣傳的口號,不僅更好吃,還更有營養。但是,事實卻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