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奇特的個性心理(4)(2 / 2)

有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父子倆要去市場賣驢,牽著驢子走。有人看到了說:“你們為什麼不騎上驢子呢,自己走多累啊。”父親就讓兒子騎上驢。這時又有人看到,說:“孩子怎麼這麼不孝順,怎能讓父親走,自己騎驢子呢?”於是父親自己騎上了驢子。可是又有人看到了,批評道:“父親怎麼自己騎著驢子,讓這麼小的孩子在地上走呢?”父親想,如果我們一起騎上驢子,大概就沒人說什麼了。於是兩人都騎到驢子背上。沒想到又有人說:“你們想把驢子累死啊,這樣到市場上還賣什麼?”父子倆隻好從驢背上跳下來,左思右想,發現隻有最後一個辦法,就是兩個人一起扛著驢子走。可是他們這樣的行為引起了更多人的竊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需要有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人的不同價值觀之間常常是難以協調的,這就需要從中選擇一個,作為最高的原則。比如在這個故事中,要麼重點考慮父親,要麼重點考慮兒子,要麼重點考慮驢子,不可能有兩個考慮的重點。

心理智慧:

手表定理啟示我們:在一個集體內,隻能有一個領導,不能政出多門;在做事情時,要有一個最高的價值取向,在不同價值發生衝突時就可以做出取舍;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思想要統一,態度要一致,否則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

24.最後通牒效應

人們做事情容易拖拉到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完成任務。

定律解析: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完成。也就是人們大多具有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條件不允許或到了規定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這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生活啟示:

1998~1999年賽季,美國NBA球隊的老板和球員圍繞著新合約,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衝突。這場勞資糾紛使NBA一度停辦,球員和老板們談判了將近6個月,彼此都損失了大筆金錢。最終資方下了最後通牒解決了衝突,才促使雙方達成協議。

這體現了“最後通牒效應”。如果沒有最後通牒,誰也不知道事情要拖到什麼時候。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情。

劉小姐是一名市場活動主管,獨自負責公司的促銷活動。她有這樣的習慣:如果有五天時間來籌備活動,前四天她一定是心不在焉;隻有到了第五天,期限逼近,她才像瘋了一樣地聯絡商場、備貨、急聘促銷員。往往到了最後一秒鍾,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讓懸著的心放下。

學校裏也有類似情況。如果老師在星期一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要求星期五之前交上來,同時強調最好盡快完成,那麼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夠收到的作業將寥寥無幾,而星期五才是交作業的高峰,並且星期五基本可以收齊。可是如果布置作業時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來,即使不強調最好盡快完成,學生也大多能夠如期交上作業。

拖遝是一種壞習慣,容易引起焦慮和內疚,是一種自我心理折磨。許多拖遝者有個錯誤的認識,以為他們在重壓下會表現得更為出色。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心理學家指出:“在壓力下,人們的表現隻會更差。”著名作家金庸就對自己在交稿壓力下產生的作品感到不滿。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拖遝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恐懼。而驅除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迎向它,行動起來。盡早完成任務,才能脫離恐懼。

心理智慧:

為了使“最後通牒效應”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做事要製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強迫自己在約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任務。這樣就不至於在最後關頭拚命地趕,既讓自己緊張,又可能影響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