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職場中,當我們升遷到一個新的崗位上,就是開始了一個新角色的扮演。剛開始可能有些不適應,但是隨著角色的逐漸“深化”,如果有足夠的實力,我們最終能很好地適應和勝任這個職位。
心理智慧:
在工作中,對自己職業角色的深化,能使我們更熱愛和投入自己的工作,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就。
21.凡勃倫效應
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定律解析:
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有時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
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一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生活啟示: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皮鞋,在普通鞋店賣80元,而在大商場的櫃台,卻賣到幾百元,但也總有人願意買。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這就是“凡勃倫效應”的作用。也就是:人們常有一種固執的觀念,認為越貴的東西越好,而不管它的質量和價格是否真的成比例。
在亞利桑那新開的一家印第安珠寶店裏,女老板為一批脫不了手的綠鬆石珠寶發愁。當時正是旅遊旺季,她的綠鬆石雖然價廉物美,卻總賣不掉。最後,在去外地進貨的前一天晚上,她氣急敗壞地寫了一張紙條給售貨員:“這個盒裏的東西,價錢乘以二分之一。”
她打算虧本也要賣了。
幾天後,她從外地回來,發現那批珠寶果然賣光了,但令她驚訝的是,不是以一半的價錢,而是以兩倍的價錢!原來售貨員沒有看清她寫的字,錯把“二分之一”當成了“二”。
為什麼價格更貴,反而賣得更快了呢?這也是“凡勃倫效應”導致的。人們認為價錢高的東西是更好的,為了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寧可買更貴、更高檔的產品。
心理智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了解了“凡勃倫效應”,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心理來探索新的經營策略。比如憑借媒體的宣傳,使商品附帶上一種高層次的形象,給人以“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印象,從而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這種價值的轉換,在消費者從數量、質量購買階段,過渡到感性購買階段時,是完全可能的。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感性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隻要消費者有能力進行這種感性購買,“凡勃倫效應”就可以成為有效提高市場份額的策略。
22.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做不好。
定律解析:
人們有這樣一種心理,即: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己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常常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碰巧完成,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因此,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做好;相反,隻有自認為值得做的事情,才比較容易做好。這叫做“不值得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