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中國的塞北住著一位老人。一天,他的馬不見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但這位老人卻一點也不難過。他說這也許會是件好事。
他說對了。幾個月後,他的馬帶著另一匹更好的馬回來了。他的鄰居又為他的收獲而祝賀。可是,這位老人對這件事的看法變了。他說這個好運也許最終會成為不幸。奇怪的是,他又說對了。幾天後,他的兒子在騎那匹新的馬時摔了下來,斷了一條腿。但幸運的是,正因為他兒子在這場意外後成了跛子,他沒有被選為士兵去參加戰爭,得以和家裏人平安生活。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常被用來安慰遭受不幸的人。
它表明:失望仃時就意味符希望,有時候,失望和希望住得很近很近,是你把它們恕象得太遙遠。“塞翁失馬”的故事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幾乎是伴著失意長大的:早年學習音樂是在父親的暴行下開始的,酗酒的父親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從床上把他拖到琴邊練習;在維也納已經成年的貝多芬在戀愛、婚姻上也飽受挫折,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耳聾給他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然而,雖然他一生坎坷,但卻從未放棄過,創作出了大量不朽的音樂篇章。
最讓人驚歎的是,耳聾曾使他一度絕望,放棄演出,長期隱居,但他最終還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僅戰勝了疾病的挑戰,而且在命運的磨難中,愈加堅強。他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希望就在失望的隔壁。打開失敗旁邊的窗戶,也許你就看到了希望。希望與失望往往隻有一步之遙。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正確地估量困境所蘊含的機遇,一味地抱怨命運的不濟,眼裏噴湧而出的隻有失望。這正好應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生在此山中”的偈語。事實上,越是麵臨困境,自己越應該冷靜、清醒地分析:墜落困境的原因何在,為何別人沒有墜落,同沒有墜落的人相比,自己又有何新的收益。在困境中失望的人如果真能這樣做,失望落寞的眼神中也能進濺出希望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