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激化的食品安全矛盾,將有力地催生質量追溯係統的廣泛建立。”
應對安全問題 促避追溯體係應用
毒奶粉事件尚未完全平息,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再次激化食品安全矛盾。
今年1月25日至2月5日。湖北武漢市農檢中心對在武漢市場銷售的豇豆進行多次抽檢,均發現樣品水胺硫磷農藥殘留超標。經追查,超標樣本來自海南陵水縣英州鎮和三亞市崖城鎮。2月6日,武漢市農業局向海南雀農妲廳發出協函。自函告之日起,三個月內禁止海南產豇豆進入武漢市場。
隨後,又有全肥、成都、廣州等11個城市測,隻能檢測出農藥總量是否超標,無法查出農藥種類;而武漢采取的是定量檢測,可以精確檢測到農藥的種類和含量。此解釋更讓消費者吃驚,看來毒豇豆事件並非偶然發生,在沒有定量檢測的情況下,不知是否還有其他農產品存在同樣問題。
就在前不久,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公平了2010年3·15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超市購買的生鮮蔬果,比如豇豆、金桔、南豐蜜橘、菜心,普遍被檢測出含有危害較大的幾類農藥混合殘留,其中甚至包括國家已明令禁止生產或使用的農藥。還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不應該在發展中圜家使用的劇毒和離毒類農藥。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何保障食品光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
有關農業專家曾提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係統大體上應該從五個方麵建設。
首先,建立健全法規體係,為農產品及食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例如,美國的《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加拿大的《食品藥品法》、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目前我國已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其次是製定統一權威的技術標準。對涉及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性狀及其產地環境的標準,應由政府主管部門發布技術法規、法令和指令來強製執行。 第三,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通過製定和實施相關標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納入規範的生產程序和管理軌道。
第四是開展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國際上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管理的通行做法,由專業的風險評估機構提供權威的風險評估結論和風險管理對策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五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即全麵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和技術支撐體係的建設。
但無論是完善的法規法令,還是科學係統的技術標準,其成型都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當下以及可預期的時間內,建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係統不失為一個見效怏的手段。
有業內人士分析,追溯係統是一種技術手段,相比法律和管理手段而言,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人為阻力較小。其次,采用技術手段得到的結果相對真實可靠,比較難作弊。最後,雖說投入不小,但並非無法控製。因此可基本判斷,建立、完善追溯係統將是加強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啟動較快的有效舉措。
質量安全追溯技術應用緩慢
質量安全追溯係統大體上主要由管理軟件、信息標簽和信息采集器構成。係統主要采用自動化技術、自動識別技術、信息加密技術為產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證條碼”;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產品賦碼及流通銷售信息的監管,對每件產品進行的物流、信息流進行監督管理和控製,並對產品從生產到入庫、倉庫管理、銷售發貨、在途、經銷商、客戶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和控製。
歐盟從2002年起要求人盟國家所有商店內的家畜和肉製品必須具有可追溯標簽,該標簽必須包含如下信息:出生國別、育肥國別及牛肉關聯的其他畜體的引用數碼標識、屠宰國別以及屠宰廠標識、分割包裝國別、分割廠的批準號以及是否歐盟成員國生產等。2004年,鑒於瘋牛病的流傳,美國政府啟動了國家動物標識係統(NAIS),通過對養殖場和動物個體或群體轉移進行標識,確定其出生地和移動信息,最終保證在發現外來疫病的情況下,能夠於48小時內確定所有與其有直接接觸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