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4】進宮祭奠(2 / 2)

袁客師帶著趙良在袁天罡和玄奘的靈柩前各上了三炷香,恭恭敬敬的行了禮,算是完成了祭奠。

吊唁的人絡繹不絕,沒有人注意到他們。

兩人出了靈堂後,袁客師問道,“狄老弟,祭奠完家父和玄奘法師,也算完成一樁心願,不知你接下來怎麼是什麼打算?”

“袁兄,我要在東都盤桓幾日,還有一些事情沒有處理好。”

“為兄也會在東都辦一些事情,到時候,我們再道別吧。”

“我在清華坊知雲客棧,你要有事,到那裏找我。”

“好,我們就此別過。”

趙良想起來一件事情,抱著試一試的念頭,問道,“對了,袁兄,我想跟你打聽一件事情,看看你是否知道。”

“你說,隻要我知道,肯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你可否知道修仙界的一些情況?”

“修仙界的情況?狄兄何故會問這些事情?”

“自然是有用,袁兄如果知道,還望不吝賜教。”

袁客師笑道,“你要是問別人,別人還真不知道,你要問我,還真是問對人了。”

趙良一聽,不由大喜道,“袁兄趕緊跟我說說吧。“

“別忙,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找一個地方慢慢說,對了, 這都過了午時,我還沒有吃飯,你是不是要考慮請我吃午飯啊?”

趙良笑道,“自然沒有問題,袁兄想吃什麼,我請客。”

袁客師笑道,“那真是太好了,一看狄老弟就是有錢人,我可要吃大戶,咱們到洛陽花滿樓去吃吧,那裏的洛陽水席是天下正宗,別無分號。”

“我也沒有吃過洛陽水席,正好去見識一下。”

水席起源於隋唐時期的洛陽,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係。 洛陽四麵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幹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禦幹燥寒冷。這裏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 的澱粉、蓮菜、山藥、蘿卜、白菜等製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 宴席,就連王公貴戚也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製,久而久之 逐步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並逐漸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風味。

傳說隋唐時期,為獲取上流社會的支持,僧尼們潛心研製精美的素食齋飯,款待頗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貴族吃膩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覺清爽,味道新鮮,於是這素食湯菜和製作方法被帶入宮中,傳播到上流社會,經過改進加工,配上山珍海味,開始登上宮廷和官場的大雅之堂。隨後一些講究排場,擺闊氣的庶民百姓又把這素食葷做的湯菜搬到民間的筳席上,這就是洛陽水席的起源和雛形。

所謂“水席”,有兩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

洛陽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個冷盤、四個壓桌菜、八個大件、四個掃尾菜。其上菜順序是:先擺四葷四素八涼菜,接著上四個大菜,每上一個大菜,帶兩個中菜,名曰“帶子上朝”。第四個大菜上甜菜甜湯,後上主食,接著四個壓桌菜,最後送上一道“送客湯”。二十四道連菜帶湯,章法有序,毫不紊亂。

在水席上,愛吃冷食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涼菜,愛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讓你辣的冒汗,酸的生津。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組菜足以讓人吃得可口。水席獨到之處是湯水多,赴宴人菜湯交替食用,能使人感到腸胃舒適,菜雖多胃口不膩。看到雞蛋湯上桌,了解當地風俗的人都知道,二十四道菜已全部上完,這碗送客湯說明水席到了尾聲,賓主皆大歡喜,紛紛起身離席。

有人說洛陽水席的湯,就像一段舒緩有致的音樂,開始時味道淡淡的,然後加進點麻辣,再加糖變成甜鹹味,再來醋的酸,幾碗之後隻能用“爽快”來形容。

洛陽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麵,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壽日、年節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親好友,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三八桌”。

它作為傳統的飲食風格,和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並稱為洛陽三絕,被譽為古都洛陽的三大異風,成為洛陽人的驕傲。

洛陽水席以其獨特的風味、精湛的技藝、逼真的造型、美好的傳說、淵源的文化積澱而引起轟動,被稱作有洛陽古都地方特色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