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趙良在就好了,還可以找人商量一下,現在整個趙營中能夠商量的人都沒有,那些將軍基本都是武夫,讓他們領兵打仗還可以,讓他們出謀劃策,那可比殺了他們還痛苦。
趙括思索再三,覺得最重要的是把握戰局,絕不能像上次一樣,被直接圍在峽穀之中,他派出許多斥候,前往西王山,大梁山,韓王山和唐王山一帶偵查秦軍的動向,傍晚時分,斥候紛紛回報,說四座山頭都沒有發現任何秦軍的蹤跡。
趙括一聽,心裏才算踏實一點,為了安全起見,次日一早,他派出四萬人馬,搶占了西王山,唐王山,韓王山和大梁山,這樣一來,丹朱嶺通往長壁的狹長山穀中,再也沒有設伏的地點。
就在趙括緊張試探秦軍動向和意圖的時候,秦國的細作已經到了邯鄲,他們進了城後,在各大茶樓酒肆,甚至青樓妓院這些地方大肆散播消息,說趙括在前線打敗秦軍,現在擁兵自重,準備自立為王。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宮裏,傳到趙王的耳朵中,任何時候,國家情報機關的力量都是非常強大的,要是信息不靈通,一國之君還能作什麼決策呢。
趙寒在長平坑了趙括一把,趙豹為了救趙寒,就在邯鄲散播趙括的謠言,後來,趙括被圍困在峽穀中,哪裏能顧得上這個事情,回到丹珠嶺大營後,雖然知道了這個事情,但趙寒已經回到邯鄲,趙括也不能奈何他,就算向趙王告狀,估計還沒有傳到趙王的耳朵裏,自己這個大將軍可能就當不下去了,趙括隻能生生咽下了這口氣,怨就怨自己用人不察。
趙豹見趙括沒有什麼動作,也不想鬧得太僵,就漸漸平息了這場風波,可沒想到關於趙括的流言再次四起。
趙王表麵上禮賢下士,唯才是用,實際上疑心很重,特別是王位有威脅的人,那肯定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上次聽到謠言後,趙王就立刻派人去長平宣趙括回來,要當麵問個明白,內侍到了丹朱嶺大營後,卻得知趙大將軍已經出征,到長壁與秦軍決戰去了。
內侍沒有見到趙括,也不敢在軍中造次,隻好灰溜溜的回到邯鄲,將情況如實稟告了趙王,趙王聽了,也是無可奈何,他雖然猜忌心很重,但也懂得輕重緩急,趙括正在前線跟秦軍決戰,怎麼能調趙括回來呢?這樣,豈不是自掘墳墓嗎?
沒想到隔了三五日,關於趙括要造反的謠言又四起了,趙王覺得自己的忍耐到了極限,立刻派人去丹朱嶺大營宣趙括回來,另一方麵派兵包圍了趙府,名義上說收到消息,秦軍意圖潛入邯鄲綁架趙括的親人,以此威脅趙括,其實就是軟禁了趙母和趙寧。
趙寧見了這個架勢,自然火冒三丈,非要出去麵見趙王問個明白不可,為什麼她哥哥趙括在長平浴血奮戰,你卻還要這樣對他,卻被趙母一把攔住。
趙母雖說上了年紀,但心裏清楚得很,她也聽到了邯鄲城中的謠言,知道是趙王對趙括起了疑心,要是趙寧去質問趙王,不僅幫不了趙括,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趙王現在並沒有對她們對手,要是把趙王逼得惱羞成怒,恐怕,就真的要對趙家動手。
趙母知道自己現在能做的就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假裝對趙王的話信以為真,她顫巍巍的走到門口對那些衛士說,自己進宮麵見趙王,親自謝謝趙王對趙家的照拂。
這些衛士自然不能做主,飛馬將趙母這些話進宮稟告趙王,趙王的旨意很快就有了,說讓趙母不必擔憂,待在趙府中是最安全,要是前來王宮,萬一路上出了什麼事情,給賊人以可乘之機,豈不是給趙括拖後腿嗎?
再說,趙王派往長平的內侍,次日就抵達了丹朱嶺大營,到了中軍大帳後,就宣讀趙王的旨意,說趙括忠君愛國,此次與秦軍大戰,取得不俗的戰績,要他速速回邯鄲見駕領賞。
趙括對此十分莫名其妙,秦軍還在長壁那裏虎視眈眈,談什麼取得不俗的戰績,這裏麵恐怕有什麼問題,就對內侍說,“秦趙之間戰事膠著,我身為大將軍,不能離開大營寸步,如果現在回去,前腳剛走,後腳秦軍就會打過來,恕我這次不能奉詔,請公公回去後,向趙王轉達。”
那內侍見趙括不肯回邯鄲,也隻是唯唯諾諾,不敢多說什麼,他隻是奉旨前來傳詔,趙括不奉詔,他也沒有任何辦法,為今之計按,隻有速回邯鄲,稟告趙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