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親情照亮人生,溫暖人生(3 / 3)

她開始數落著母親。

孰料,母親長歎了一聲,傷感地說:“我們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時間,可時間一長就養成習慣了,一天不去就覺得不得勁兒。要不,你要我幹什麼呢?”母親說到這裏,垂下花白的頭,悄悄地流下了眼淚。

就在一刹那間,管理員突然感到心裏酸酸的。母親有一兒兩女,可由於很多方麵的原因,他們很少來看母親,陪在老人身邊,陪她聊聊天,母親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獨呀!那天管理員沒有回家住,而是陪母親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上,管理員上班很早,但駝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閱覽室門前,也不知怎麼她心中突然湧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沒有用以前的那種眼光來看這個老人。管理員麵帶微笑,對他說:“早啊,大爺,這麼早就來了,請進來吧。”

一分鍾感悟

每個人的生命總是要一步步接近衰老,在我們風華正茂的時候,是否想過那養育我們多年的父母呢?

他們把餘熱都已發揮至盡,他們的人生正如一幕戲劇般行將落幕,對此,我們可否對他們多一點體貼和理解呢?

我是姐姐,所以要最後離開

不久以前,一個人在以色列做了一個實驗。他隨便在一群以色列孩子中找了3個孩子:一個10歲的女孩兒,一個8歲的男孩兒和一個大約6歲的女孩兒。

這個人拿出一隻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3隻剛能通過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係一根絲繩。他對3個孩子說:“都說你們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現在我要試一試。”3個以色列孩子露出緊張惶恐的神色。

他宣布遊戲規則:“這3個小球分別代表你們3個人。這個瓶子代表一口幹井。你們正在井裏玩。突然,幹井冒出水來,水漲得很快,你們必須趕快逃命。記住,我數7下,也就是7秒鍾,如果你們有誰在我數完7下還沒有逃出來,誰就會被淹死在井裏了。”

這個人做出一個表示開始的手勢。隻見那大約6歲的女孩兒很快從瓶裏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來是那個8歲的男孩兒,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兒,接著迅速地將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後是那個10歲的女孩兒,從容又輕捷。

全部時間不到5秒。

這個人驚呆了。他先問那個小男孩兒:“你為什麼不爭先逃命?”

小男孩兒擺出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手指著那個最小的女孩兒說:“她最小,我應當讓她呀!”

他又問那個10歲的女孩兒,女孩兒說:“3個人中我最大,我是姐姐,應該最後離開。”美國人又問:“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

女孩兒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這個人的眼睛濕潤了。

一分鍾感悟

一個擁有這樣一種禮讓精神的民族不能不說是一個優秀的民族;一個民族的發展與崛起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出多少偉人,而在於一個民族本身的精神底蘊,在於這種禮讓背後的一種尊重——對生命、對信仰、對價值……這些已深深溶入他們的血液,溶入他們的骨髓,所以才能那麼理所當然。

美麗的謊言,因為有愛才更動人。

離婚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露莎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她的母親和父親整整坐了一夜,也說了一夜的話,也許是一些對她並不重要的話,或是因為露莎太小沒有記住。但父親說的一句話她記住了:“你走吧,由我來向露莎解釋。”這意味著母親要走了。

露莎的母親走了好幾天了,露莎每天都在等著爸爸所謂的解釋。也許他把他說的話忘了,仍跟以前一樣接送露莎上學,在學前班的家長手冊上認真填寫她又學會了的新字,給她講新的故事,以及檢查露莎左手寫字畫畫的進展情況。這些事情在露莎的其他同學家裏都是由母親來做的,在她家裏卻一直都是由父親來做的,從露莎脫離母乳以後,一直都是做父母的幾乎承攬了這些本應該是夫妻共同來做的一切。

每當露莎的奶奶看到這些,就歎氣說露莎的母親“心早就不在啦”,露莎的父親這時就會用眼神製止奶奶,好像在隱瞞什麼。但露莎並不追問,露莎相信總有一天父親會向她解釋的。

露莎母親走了快到一星期後的一個晚上,露莎父親合起給露莎讀的故事書,又壓了壓露莎本來已經壓得很好的被角,像又要給露莎講故事一樣地說:“你一定聽過很多天使的故事。”

露莎的父親停了停又繼續說:“每一個天使飛到一個地方,發現那裏有人冷了,有人餓了,有人在受苦,有人需要她的幫助了,她就會留下來當差,做他們的父母兄弟。如果一切都很好的話,不當差的天使就會放心地飛走,繼續去找需要她幫助的人。如果世界上的爸爸媽媽就是天使,是專門飛來照顧孩子,陪孩子一同好好長大的話,那咱們家裏,有爸爸一個人就能照顧好露莎。所以,媽媽才放心地把露莎留給爸爸,媽媽去了一個叫澳大利亞的很遠的地方,就像不當差的天使一樣……”

露莎當時也很小,但她聽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那就是媽媽離開了。

這也是露莎在以後的生活中,聽到過的父母在孩子麵前對“離婚”做出的最美、最好、最陽光燦爛的解釋。

一分鍾感悟

一位著名學者曾說過:“隻要思考,就一定能得到好一點的結果。”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處理不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多想一想怎樣讓傷害降到最低,不當差的天使是一個美麗的解釋。

孝敬父母的形式有多種,學業好並不見得就最好。

兩個學生,大學同班。由於家境不好,都對父母供養自己讀書抱有感激之情。一個認為應好好學習,爭取各科第一;一個認為應打工掙錢,力爭減輕父母負擔。

第一個學生,每天一早第一個走進教室,每晚最後一個離開。他的筆記也是全班做得最全麵、最工整的一個。老師非常喜歡他,讓他做了學習委員。

星期天,他從不像其他學生那樣出去郊遊、逛街,他認為那樣對不起良心。為了多學點東西,也為了走向社會能找個好工作,課餘時間他選修了心理學、邏輯學、公共關係學等學科。一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翻資料、做筆記。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突出,他幾乎獲得了大學設立的每一項榮譽。每當他把這些寫信告訴父母,父母心裏也總是升起無限的安慰和滿足,他們為有這樣懂事的孩子而驕傲,他們認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個學生卻總是讓父母擔心,有幾次父母甚至想斷了他的學業。因為他們省吃儉用,供他上學,他不僅沒考過一次好成績,有一次還掛了紅燈。更可氣的是,軍訓一結束,他竟幹了一件讓父母丟臉的事——低三下四地到各學生宿舍收購軍訓服,然後倒賣給小商小販。這一次他雖然賺了兩個月的生活費,但是卻讓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學期。

他們想,父母再窮,難道就缺這幾個錢嗎?放假的時候,兩位老人苦口婆心地說:“隻要你能專心學習,考出好成績,我們再苦再累都甘心。”

最讓兩位老人不能容忍的是,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竟寫信來說,以後再不要他們的錢了。接信後兩位老人的心簡直都傷透了,這個孩子竟是這樣不聽話,以斷絕和父母的經濟往來來抗議父母的苦心勸告。最後他們得知兒子是因策劃一種“高考文化衫”賺了錢,心裏才稍稍安慰了些。不過他們已不再對他寄什麼希望,他們想,他學習不好,將來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學畢業那年許多學生都忙著寄求職信,參加人才市場招聘,隻有他無動於衷,因為這時他已是兩個公司的老板。最具戲劇性的是,前往他公司求職的人中,竟有好幾位是他的同班同學,其中包括那位學習最好的學生。

一分鍾感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就是一場選擇,可將不同的才華、誌向投於不同的事業,對父母的孝敬也不必拘泥於形式,更不要因為世人的一些看法而放棄自己的夢想。

購買上帝的男孩不知道,真正的上帝是人們的愛心。

在美國的大街上,一個小男孩捏著1美元硬幣,一家一家商店地詢問著:“請問您這兒有上帝賣嗎?”?店主要麼說沒有,要麼嫌他在搗亂,都不耐煩就把他攆出了店門。這時天就快黑了,小男孩已跑了28家商店了,但他並沒有灰心。

就在他進了第29家商店的時候,店主熱情地接待了男孩。店主是個60多歲的老頭兒,滿頭銀發,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問男孩:“告訴我,孩子,你買上帝幹嗎?”

男孩流著淚告訴老頭,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魯普撫養大的。而且叔叔每天教他讀書,還教他做人的道理。

邦迪的叔叔是個建築工人,前不久從腳手架上摔了下來,至今昏迷不醒。醫生說,隻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種非常奇妙的東西,他把上帝買回來,讓叔叔吃了,病就會好了。

這時的老頭眼圈濕潤了,問:“你有多少錢?”

邦迪如實說:“隻有1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價格正好是1美元。”老頭接過硬幣,從貨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飲料說,“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這瓶‘上帝’,就沒事了。”

邦迪想也沒有想,把1美元遞給了店主,將飲料抱在懷裏,興衝衝地回到了醫院。一進病房,他就開心地叫道:“叔叔,我把上帝買回來了,你很快就會好起來!”

不久,帕特魯普真的出院了,出院時,他看到醫療費賬單上那個天文數字,差點嚇昏過去。可院方告訴他,有個老頭幫他把錢付清了,而且是他請了一個由世界上頂尖的醫學專家組成的醫療小組來到了醫院,對他進行的會診,他們采用的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才治好了帕特魯普的傷。

原來那老頭是個億萬富翁,從一家跨國公司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後,隱居在本市,開了家雜貨店打發時光。帕特魯普激動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謝老頭,可老頭已經把雜貨店賣掉,出國旅遊去了。

帕特魯普找不到老人也就不再去想了。他和邦迪繼續過著平淡、幸福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帕特魯普接到了一封信,是那老頭寫來的,信中說:“年輕人,您能有邦迪這個侄兒,實在是太幸運了。為了救您,他拿著1美元到處購買上帝——感謝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遠記住,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上帝是人們的愛心!希望您以後還能繼續教育他做人的道理。”

一分鍾感悟

上帝隻是愛的化身,人間一切愛的幻象。親屬之間的互敬互愛能將家庭變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