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德教育中情感體驗的重要性
學術展台
作者:毛唯維 何春燕 林榮鋒
作者簡介:毛唯維:浙江師範大學 法政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101班
何春燕:浙江師範大學 法政學院 行政管理101班
林榮鋒:浙江師範大學 數理信息學院 數學102班
摘 要: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德育不僅僅是道德規範,還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觀、人生觀、行為規則和法規意識。我國教育的探索中認識到道德教育不能僅僅是理性的學習,體驗式的道德教育越發重要,德育離開了情感就缺乏魅力,旨在通過情感介入而得到深刻的認識,並將道德認識升華為道德觀念和道德智慧,最終為人的終身幸福奠基。
關鍵詞:情感體驗 道德教育 必要性 作用體現
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道德的產生源於人類的生命智慧,道德教育就是一個涵養生命,提升人生命內涵的活動。現今社會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越發被得到認可。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也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告別學科式純理論的道德教育,德育愈發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試圖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卷入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做出判斷,得到真正的道德認知,最終表現為道德行為的出現。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僅僅是道德規範,還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觀、人生觀、行為規範和法規意識。而今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生命存在,把他們看作是等待灌輸道德規範的“容器”;或者忘卻了他們的情感和意誌,而隻重視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忽視情感培養。情感是指主體在認識和改造對象過程中對對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種態度、感受和體驗。它在人的感性生活中起推動、中介、監控作用。①道德情感是根據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評價別人或自己的言行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動力和催化劑。②道德情感的產生有賴於道德教育中情感介入,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道德認識得到升華。
道德形成的過程可以分為“知”、“情”、“信”、“意”、“行”。“知”即道德認知,道德認知是對於價值和規範的認識和習得,重視倡導和培養積極向上的品質,要讓學生體驗而開啟情感之門,達到言行一致。“情”就是道德情感,是對人對事的真摯感情。而“信”就是道德信念,有了自己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判斷標準。“意”即是道德意誌,它是對於道德行為的一種保障。“行”即道德行為,是一種具體的道德實踐。道德知識的形成並不意味著道德行為的出現,在道德行為的形成過程中,情感體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情感體驗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現實中的道德教育一度忽視和扭曲德育的真正生命價值,道德教育對象被當作工具打造,其生命尊嚴得不到尊重,甚至出現體罰、虐待生命的現象。我們不能夠先驗地否認,對懲罰的恐懼能夠對某些意誌產生一種清醒作用。然而,這既非是懲罰所獨有的理由,甚至連主要理由都不是。就我們能夠具體說明的角度而言,懲罰可以機械訓練孩子避免某些行為,但是,就能夠使孩子卷入不端行為的前提條件而言,懲罰並不能誘導出一種向善的相反傾向。③灌輸性的道德教育也隻是將學生作為接受對象,而忽視了行為的輸出,導致“知行脫節”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隻是片麵攝取理論知識,隻達到知道或者理解的境界,而遠非內化的知識,故其輸出的行為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道德教育絕非僅僅是理性的認識,更需要情感介入而得以升華。
情感教育是德育的一個老話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德育的老生常談。“動之以情”主要是德育中教師能夠善於把握德育對象的心理活動,如興趣、動機、情感等,以便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亞裏士多德為人的本質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人就是邏各斯的生物。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這個定義成為一種規範的定義,它表明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人由於能夠思維而同一切其他動物區別。西方文化以理性定義人,德育由於受到西方近現代文化的影響,理性與邏輯占了語言的解釋,德育的理性語言一統天下。談情感教育需要回歸東方文化的傳統。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就是愛人的情感,無此心就不是人,東方文化是以情感定義人。中國文化是以儒家為代表的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孔子認為仁者愛人。仁愛情感就在人心中,就是人的良知。在德育中有一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育無論怎樣改革 ,都離不開情和愛。④理和情均是道德教育實施的手段即方式。在現行的道德教育中學科化的道德教育成為了德育的主要方式,然而也正是由於學科化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學生德育主體的失落,學生大多形成了對於道德規範的順從而缺失了自主性。因此,在引導學生認知真善美的過程中要重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認清學生德育認知的興奮點、困惑點,找準切入點,進而引導中小學生的情感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