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藥,世界會更美好
眼光
作者:簡岩
2015年5月25日,衢州龍遊法院對浙江金帆達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審判處罰金7500萬元,判處公司主要負責人有期徒刑1年4個月至6年不等。這樣的處罰是輕了還是重了,以及能否震懾不法分子以農藥汙染環境,需要時間來檢驗。
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離開農藥就會挨餓。傳統農業或生態農業,即不用農藥、化肥的農業所生產的產品養活不了日益增長的人口,尤其是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於是,包括劇毒、高毒農藥在內的大量農藥被生產了出來,嚴重地汙染了環境。
然而,人類社會對農藥(包括殺蟲劑、除草劑等)的危害一直在反思,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警醒標誌是,1962年在美國問世的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這本書讓公眾開始思考並願意麵對一個問題,世界不僅是人類的,也是其他生物的,當以DDT為首的殺蟲劑消滅了所有的昆蟲、鳥類時,人類該如何生存。
在這樣的思考下,人們逐漸認可一個理念,沒有農藥或農藥較少的世界是更美好的世界,因為人類和其他生物能夠和平相處。於是,DDT逐漸在全球被禁用。但是,到了21世紀,人們的觀念又像鍾擺一樣滑向另一端。2004年,作家邁克爾·克萊頓在其一部小說中利用人物對話稱,禁用DDT導致的死亡比希特勒殺害的人更多。
這是指,由於禁用DDT導致了全球90%瘧疾病例集中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們不能使用DDT來殺滅蚊蟲,從而讓更多的人染上瘧疾身亡。然而,防治瘧疾並非隻是要用DDT,而且DDT也未必是防治瘧疾的最好武器,因為在《寂靜的春天》問世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警告,世界上很多大量使用DDT的地區已經出現了對殺蟲劑耐藥的昆蟲和寄生蟲,包括蚊子和瘧原蟲,這導致瘧疾更難防治。
盡管如此,農藥可以幫助人類戰勝疾病以及人類離了農藥就會餓死的觀念在今天還是占據了上風,而且,農民的種植也沿襲人類從技術革命以來的共同傾向和選擇,采用能減輕勞動強度、省事、省力的方法。農藥就提供了這樣的好處。使用農藥後,農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人工除草和捉拿害蟲了。
但是,萬事萬物都需要實踐和時間的檢驗。為了環境,試驗不用農藥、化肥的傳統農業或生態農業,看看是否能填飽人們的肚子也是值得的,沒準還可能獲得人與其他生物共生和共贏的效果。在這方麵,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蔣高明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示範和結論:不用農藥或少用農藥的世界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更美好的,因為,這樣的世界不僅會讓人和其他生物共存,而且也不會讓人們餓肚子,因此是一種和美與共或永續發展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