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皇子赴封(2 / 2)

也不知是不是年紀大了的原因,就算有許多皇親風染並不認得,看著那麼大一家子人齊聚一堂,歡聲笑語,風染也覺得開心,敬酒的人太多,風染不知不覺多喝了幾杯酒,便歪在賀月懷裏迷迷糊糊地半睡半醒地守到天亮。

太後拉著許久未曾見過的廢宣親王,說了許多話,籲唏涕零了一番。因年歲大了,沒守到天亮,就先行回自己的寢宮歇下了。除了太後和一些年紀大了的太妃太嬪,其他的人都打疊起十二分精神,陪著皇帝熬到天亮,才紛紛告辭回家。

總之,這場宮宴,盛況空前,也極之盡興。

史記:鳳至三年正月十八日,成德帝下旨,免除了烏,康,宣三位親王在朝堂中的一切任職,令其前赴封地。

此旨一下,朝堂暗地裏一片嘀咕。

其實皇帝下令親王前赴封地,並不是個新鮮事兒。親王跟異姓王相反,親王需要前赴封地,異姓王則需要羈留都城,其用意都是為了防止親王和異姓王起事謀反。

當年,賀月剛剛登位,害怕瑞親王賀鋒跟其他親王或大臣勾結,對自己圖謀不軌,就曾下令,強製親王前赴封地。結果瑞親王賀鋒在赴封途中鬧出事來,脅迫拉攏了風染,舉起“勤王”大旗,直接造反。賀月率軍來剿,反被風染殺個全軍覆滅。隻是陰差陽錯,風染又在萬青山上殺了賀鋒,害得勤王軍群龍無首,才讓賀月的後繼大軍把勤王軍給滅了。當年之事,若不是隻差那麼一點點,賀鋒就坐上了帝位,如今爛成白骨的就變成賀月了。

親王並不是被封之後就一定要前赴封地,赴不赴封,全看皇帝的意思。皇帝若是覺得自己地位穩固,不怕親王跟朝堂大臣們勾結,也可以不下令赴封,就讓親王們在都城裏呆著。其實,賀月在處置了廢宣親王率軍圍都,兵諫逼宮的事件之後,對其他那些不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庶出親王們,也就沒有硬行要求赴封,任由他們逾旨,長期滯留都城。從這方麵來說,賀月對自己的庶出弟弟們,能給予照顧的,都會照顧,盡一個當哥的責任。

這次下旨令親王赴封,是指明了烏,康,宣三位親王,並未言及其他親王,言下之意,其他親王可以繼續滯留都城。

然而,皇帝在這個時間下旨,令三位親王赴封,顯得時機非常不對,動機也非常不明確。首先,三位親王都是皇子,目前還沒有誰有實力能威脅到皇帝的寶座。其次,皇帝未立儲君,對三位親王一視同仁,全都下令赴封,這儲位到底屬意誰?

下旨三位親王全都赴封,皇帝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當三位親王紛紛啟程赴封之後,才有大臣後知後覺地醒悟過來,同一道旨意,對三位親王來說,太不一樣了。

烏親王的封地在原烏國都城三陳口,位於鳳夢東路中部地區,是慘被霧黑蠻子蹂躪達十多年的區域,尤其是以前各國的都城,更是被欺壓盤剝破壞得厲害。這三陳口剛收複回來不到五年,一切都還是滿目瘡痍,破爛不堪,荒無人煙的樣子,完全不複昔日的繁華。賀旦赴封到這麼個地方,別說搞謀反奪權,首先得想想,自己一行人怎麼生存下去。

——賀月:賀旦不是想搞一方理想中的淨土樂園嗎?不是還想讓烏妃回去養老麼?慢慢建設去吧。

康親王的封地更遠一些,在原康成國跟弘國的交界,白-雪-山山腳下。賀理到了封地,才知道自己的封地跟原六和國接壤,並跟被廢國為的侯蔡同和的侯爵封地頗有重疊。親王封地跟侯爵封地部分重合,這不能不讓同行的關氏族人懷疑,封地重合,皇帝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失誤,隻怕就是皇帝故意搞出來的事!親王的封地和封號一旦確定,一般不會輕易更改,賀理若把封地重合的問題給奏稟上去,皇帝多半會叫賀理跟蔡同和自行協商劃分封地。根本就是要讓康親王這支人馬,跟蔡同和這支人馬,為了封地,在那山溝溝裏打個你死我活,人仰馬翻。

——賀月:賀理不是處政圓滑,喜歡兼顧多方利益麼?那就慢慢跟蔡同和好生兼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