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國,由風染主持,在有國土的情況下,主動合並入當年的索雲國,仁和帝被封一品玄武鎮國王,食邑萬戶。玄武鎮國王雖然帶著王妃貝子們遷往成化城居住,但是原陰國改郡之後,一直由玄武王世子風宛亙打理管轄,不與其他郡府官吏輪換,這相當於原陰國實際上仍掌握在原陰國太子手裏,風宛亙郡守在原陰國轄區內,有相當大的自治之權,比如任命自己的官吏,在充足上繳了國庫賦稅之後,可以自行訂製稅率,出台不與朝堂政令相違背的地方政令政 策等等,可是說,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陰國的相對獨立。
目前鳳國國內,還有一位異姓鎮國王,那就是原昊國太子,被封昊山鎮國王。昊國本是在失去國土後逃到索雲國,簽署的是戰時暫時合並協議,規定昊國軍隊和物資人員在戰時,由索雲國支配指揮,索雲國幫助昊國複國。然而,鳳軍在收複鳳夢西路之後,以各種借口,拒不歸還國土,幫助昊國複國。昊國國君蹊蹺而死,繼位的昊國太子連自己的帝號都未擬定,就主動要求把昊國永久合並進鳳國。原昊國太子才因此得到了昊山鎮國王的尊位。然而,昊山王也僅僅隻取得了一個一品王的爵位和萬戶食邑,他們並沒有取得像陰國那樣,派世子管轄原故國故土改製為郡,相對獨立自治的特權。因為他們合並入鳳國時,是沒有國土的。
至於其他的嘉懿郡王,德輝郡王,宏逸宗王,開濟藩王,虢欣節王等,因為自身資源一個比一個貧匱,對合並的態度又一個比一個桀驁,結果,合並後一個比一個待遇更差,單是食邑,從萬戶遞減到四千。
因此合並之時,主動不主動,有沒有國土,有沒有抵抗,是有很大區別的!
連汀國都扛不住鳳國的攻擊被來了,鳳國要想滅了自己,或是奪取自己的國土,實在不費吹毀之力。風賀響響便析縷分條地跟紹元帝分析時局形勢,奉勸紹元帝要趁著國土還在自己手上,趁著鳳國一時尚未來逼迫自己,由喆國主動提出合並進鳳國,才得取得類似於陰國那樣的地位和待遇!
雖然風賀響響才十二歲,卻對過往之事,有著透徹細微的了解,對各國合並入鳳國的情形了如指掌,一國一國提出來分析得失,如數家珍,對鳳國朝堂時局,也有洞若觀火般的清澈澄明,一番說辭,說得眾臣眾將眾宗室都覺得欽佩。
其實風賀響響年歲尚幼,學政時間也短,但是,他有一個得天獨厚,其他皇子完全無法比擬的優勢:他是在賀月和風染身邊成長起來的!
賀月和風染,一個掌管朝堂文治,一個掌管朝堂武事,平素在家裏,就把那朝堂政事和軍務,政局戰局一類的話題拿來閑聊,風月並不認真議事,隻是私底下拿來說著玩耍,半真半假地交流彼此的意見。
賀月跟風染聊著這些政事軍務玩耍的時候,並沒有避開風賀響響。風賀響響在一邊聽著,隻當耳邊風。然而,這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導,兩位父親無意中從小的言傳身教,風賀響響便從小耳薰目染,對政事,政局,軍務,時局有著朦朧的認識和了解,一旦得到賀月的悉心教導,風賀響響對政事政局的掌握,對多方勢力製衡,對朝堂事務的處理等等各方麵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簡直一日千裏。
風賀響響除了因為限於年歲和閱曆的不足,許多事處理起來會顯得盲目衝動,考慮不周,做事不夠圓通老成,尚不能兼顧多方利益外,風賀響響在這樣的年歲,在這麼短的習政時間內能達到如此水準,其實已經讓賀月覺得非常滿意了。
尤其令賀月欣慰的是,大約風賀響響在他身邊長大,自小聽多了耳薰目染,對自己的多數政見和方略,都表示理解,擁護,和支持。賀月想,當自己百年之後,正需要這麼一個在國家政策政令,執政方向跟自己一致,可以承前啟後的繼任者,這樣才有利於鳳國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紹元帝之所以不惜降貴紆尊地為鳳軍將領們接風洗塵,設宴款待鳳國的一個將軍,其用心也是為了想從風染這裏探聽一些消息,試探鳳國對喆國獨存的態度。
風染拒不赴宴,卻派了自己的兒子前來,紹元帝本來覺得失望,現下聽了風賀公子的一番極有見地的高談闊論,不由歎服,不由對風賀公子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