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際驅馳
三國合一的消息一傳開,再次震驚鳳夢大陸。隨即就有人醒悟,此時,確實是並吞亡國,乘機擴張領土的大好時機。於是便有人暗中打算以索雲國的策略去遊說其它被滅國的四個國家與自己合並。
風染從鼎山下來之後,便遣隨從從正道上慢慢回國。風染自己則秘密潛往成化城,密談之後,帶領著一隊清南軍喬裝打扮了,火速返回陰國,在半道上追了正慢悠悠回國的隨從們。
返回當日,風染即指揮索雲國軍隊和鄭家軍圍住皇宮,控製了皇族,逼迫自己的父皇簽下合國協議。
之後,秘密陳兵邊境的索雲國軍隊迅速進駐陰國,控製了陰國各個重要城鎮和都城。
風染親自帶領著陰國的重臣幹吏,跟賀月派來的官吏討價還價,盡力為陰國爭取合並之後的權利,簽署合並協議之後,風染主持了陰國各個部門的權力移交,物資接收,官吏調度,軍隊整編。
史記,靖亂元年六月十七日,陰國簽署協議,永久合並進索雲國,成為了玄武郡。
陰國降國為郡,因玄武山太過馳名,便將郡命名為玄武郡,仁和帝降封為鎮國王,王號賜名為玄武王,一品王位,爵位世襲罔替,賜新榮城為封地,食邑萬戶。
因為陰國是在有國土的情況下合並進索雲國,侍遇比那些亡國之君要高,鎮國王比郡王要高一個品階,是外姓封王中的最高品階。風染倒覺得自己的父王原來就性子懦弱,治國理政均不得力,現下做個清貴無權的王爺,不再天天憂心憂國,正好得其所哉。
風染這麼想,風氏卻不這麼想。他們本來就覺得風染死而複生極其可疑,風染又幹出這等人神共憤的賣國行徑,破國破家,不孝不肖,天下之尤,於是族議之後將風染於風氏除名,不許風染踏足成化城裏的玄武王府一步,風氏家族則在王府內,關起門來繼續做皇帝。
鄭家軍因編製完整,自成體係,為了保持其獨立性和卓越的戰鬥力,便不打散了混編入索雲國軍隊,仍舊由鄭承弼出任統帥,先輔助風染穩定陰國局勢,等完全合並事務之後,與風染一同前往成化城另行安排。
將近二十天,風染死死控製著陰國局勢,整天東奔西跑,處理各種事務,交接,調度等,幾乎沒有合過眼。有國土的合並遠比那沒有國土的合並要複雜得多,隨時都有可能群情爆發,造成流血慘案。好在風染和鄭氏家族一刻不放鬆地緊盯著,整個合並過程還算進行得平和順利,沒有發生大的衝突,隻有幾個貴族老臣,寧死不做亡國奴,哭號著自己尋了死。
其實合國的阻力主要來自於朝堂、貴族和各層官吏以及軍隊,就平民百姓而言,誰當權不是一樣種田交租過日子?何況是弱國合進強國,在霧黑蠻子入侵之際,合進強國,生命倒還多一些保障,並不太反對合國。
風染被陰國的士大夫,貴族,各層官吏,將領們罵了個狗血淋頭,體無完膚。風染早亡的母妃也被國人攀三帶四地拖出來從頭到腳臭罵一番,鄭氏家族自也不能幸免,全成了跟著風染的賣國賊。對於這些辱罵,風染隻是默默地聽著,抿緊了嘴唇,始終沒有一句分辯。
最後,風染親自帶領著鄭家軍,護送自己的父王和家眷們前往索雲國都城成化城,賀月早已經賜下王府。風染隻留下了玄武王世子,也就是他的大哥風宛亙,囑咐他凡事小心,不可心存不軌。風宛亙如今被任命為玄武郡太守,負責打理玄武郡政務,索雲國方麵另派了一名武將出任玄武郡都統領,管理玄武郡的駐軍,兼職守衛和治安。一郡之內,太守治文,都統領治武,一般都是文武分治的格局。風宛亙做太子,性子太軟,能力稍弱,時有錯漏,做太守,少了許多事務和考量,政事簡單了許多,倒是行有餘力。想著玄武郡治下曾是自己的臣民,風宛亙治理得盡心盡力,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多施仁治。風宛亙在他做太子時未獲民心,做了太守,反而深得民心。
這一離開,風染一生,便再沒有回過玄武郡,再沒有回過那片生他養他的故土。
陰國合進索雲國的消息傳開後,更是舉世震驚。均覺得那些亡國合進索雲國,還情有可原,畢竟能複國的隻有極少數,在亡國之後合並進其他國家,保全局部實力,不至於在流亡中慢慢徹底消亡,不失為一條折中之路。隻是陰國明明是有國土的,並未亡國,陰國又在索雲國的東南方,並沒有受到霧黑蠻子的攻擊,好端端的忽然合並進了索雲國,震驚餘之令人紛紛猜測。隨後傳出來的合並簽約細節,內中竟是二皇子風染在一力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