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登宇:生活永遠是設計的中心(1 / 3)

苗登宇:生活永遠是設計的中心

品尚

作者:盧曉菡

苗登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其數百件設計作品被重大活動及機構采用,是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官方海報設計組成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官方海報設計組成員,第11屆全運會形象設計團隊負責人,2010年上海世博會山東館項目部總指揮,“山東區域發展戰略主題展館”指揮部總指揮。作為項目總指揮,他參與了“韓國麗水世博會”山東周、“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山東展區的設計運營等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文化展示項目工作。其帶領的藝術設計學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承擔的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苗登宇對設計的思考有著更為寬泛的維度。在他看來,設計必須關注社會民生,弘揚專業精神,注重人文情懷,尊重自然生態,才能實現具有積極實踐意義的飛躍。而回歸到設計的本質,苗登宇未改初心。他認為生活永遠是設計的中心,要實現這項藝術創作的價值,就要使其與生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相互融合與統一。

Q&A Q=《愛尚生活》A=苗登宇

Q:剛剛結束了盛況空前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5年設計藝術博覽會,得到的最大收獲或者體會是什麼?

A:畢業設計博覽會是我校實踐教學體係的一個重要環節,迄今已經舉辦了十幾屆,其中彙集了學生學習發展的諸多有利資源,包括教學實踐基地、社會用人單位、國際合作院校交流等。舉辦以來,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畢業設計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得到專業領域認可;有的設計創意受到企業關注,投入生產轉化;還有的畢業設計作品成為學生就業創業最有力的敲門磚和墊腳石。作為專業藝術設計院校,我想,我們不僅是為即將畢業的學生搭建了一個通往社會的平台和橋梁,在更深的層次上,也是引入社會的視野、經驗和要求來檢驗和完善我們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念,開闊專業教學的視野,增強多種環節的互動了解,拓展更加廣闊的辦學發展空間。

Q:如何看待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和發展?

A: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規模在不斷擴大,這反映了社會的人才需求和某種程度上設計意識的覺醒,是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一種機遇,同時包含規模化發展的問題和隱憂。一方麵,我們的學科建設還比較薄弱,缺少係統化的梳理和實踐,學科觀念的更新與專業思想的解放也還不夠。應該說,任何學科都有明確的方向目標,有支撐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我們必須加強學科建設並塑造藝術設計教育的價值觀。另一方麵,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還存在趨同化問題,特色建設往往在貌似規則的指導下被隨意地模糊和弱化,這是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設計需要怎樣的教育和評價體係,這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從整體上說,加強學科建設,強化教學特色,建立有優秀文化滋養的評價機製,並重視啟發式教育方法對創意人才的培養作用,進一步培養具有堅韌不拔的職業精神、能在任何需要創造力的環境下生存並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創意人才,是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審慎思考、認真分析並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Q:在當下的設計領域,我們現在不缺“創”和“新”,而缺少的是真正的“創新”。是否“創”+“新”就等於“創新”呢?

A:“設計是遠方的擁抱”。首先“新”是什麼?“新”是相對而言的,“新”要具備引領性和實踐性,是學術體係和生活方式融合出來的結果,不是簡單地“創”出來的。“創”是過程,“新”是目的,過程的不嚴謹、不開放終究會造成空誇的“新”。

Q:在現代城市文化的營造中,作為一名設計師,你心目中“創意”的城市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A:城市是鮮活的精神。現在強調城市規模的“大”,忽略了城市人個體的“小”和“小”的巨大張力。隻有豐富人們的精神歸屬感,才能激勵人們的追夢激情,形成人與城市共生的地域氣質。城市不僅僅是記憶,而是延續和進步。

城市是家裏的故事。人人都願意不斷重複著嘮叨自己家裏的幸事,這是家族的榮耀和情結,城市就是市民的家。應該整合確定最本質的城市定位,而不是像一些城市提出很多沒有源頭關係的虛概念。因為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是自然生長起來的生命,是人們能夠樂於安居、創造個人價值的地方。每個市民期待自己的城市應該是最本質的、最有心裏故事的地方。

城市是和諧的種子。隻有精心地養育和關心,才會給成長提供適度的土壤。理想的規劃和複雜的現實確實難以調和,但是,人的本性主體都是對“真”有著不可抵禦的期盼。怎樣調動這些期盼,就需要考慮絕大多數階層的利益,通過平等的規劃內涵,倡導積極的良好行為,形成每一個市民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合理環境,讓和諧寓意變成自覺,變成不經意的自然行動。

城市是自然的伴侶。城市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內涵的優勢,會使它放鬆、包容。目前,很多城市由於以前的控製不夠,缺少對自然的尊重,缺乏與生態的交流,隻是從依存於城市的“人”的基本訴求發展城市,而忽略體會和重視“城市”自身生長中所需的綜合營養。在某些發展階段出現“城市敗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現象了。

城市是聚散的載體。對於快速發展的市區建設,應重點把控區域位置的個性環境,強調整體容貌與片區空間特色的規劃,增加城市良好的氛圍建立,形成各自成型又相互交融、舒朗的城區關係。曲直有度、落差順勢的道路結構或許更加適宜山水兼容的城市布局,也會在自然聚攏疏散的地方形成符合人們生活習慣的流動關係。

我想“創意”的城市是城市的氣質涵養,需要情懷感悟的規劃意識融合,以起到更加飽滿的積極作用。城市不是滿目堆積的鋼筋水泥,它應該是一個富有表情和溫度的“健康”生命載體。

總之,在積極倡導城市文化建設進程中,要有定位實在的城市風格規劃和城市精神培育,有自己鮮明主張的城市文化屬性。未來的生活變化不僅是我們希望“城市”是什麼樣,而最重要的是“城市”希望我們是什麼樣。

Q:說說自己的設計風格吧,如何形成,又經曆了怎樣的變化?

A:設計有著本能的特性與試驗性,包含了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對設計文化的理解。作為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成長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環境、思想的變化過程等,都促使我麵對今天的一切時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去表達,也使作品的創作脈絡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