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轉基因食品留下一點預警地
專欄
作者:張田勘
· 需要建立安全屏障,這就是預警原則。這個原則對於轉基因食品的適用性在於,不能因為目前的研究沒有發現轉基因產品有安全問題就提倡全麵推廣,我們必須留下一點預警地或緩衝區。
2013年10月16日是第33個世界糧食日,在中國與糧食安全相關的是一項飽受爭議的農業新技術:轉基因。在對待轉基因問題上,目前有兩種極端觀點。一是把轉基因妖魔化,認為轉基因是美國人的陰謀等;另一是認為世界很多國家的人都在吃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沒有任何問題,所有東西都要搞轉基因。
有專家認為,這兩種極端觀點都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理性的。比較可取的做法是,人們不直接吃的食品可以推廣,如轉基因大豆提煉食用油;人們天天吃的食品,如轉基因大米目前不宜推廣。這也是一條底線,也才能確保食品安全。
顯然,這是對食品安全負責任的態度。不過,筆者更願意從目前科學學研究的新觀點來闡述這種食品安全的理據。但是,科學研究的認知也是有限的,人們無論何時都是無知大於有知,因此,需要用另一種原則來建立安全屏障,這就是預警原則。這個原則對於轉基因食品的適用性在於,不能因為目前的研究沒有發現轉基因產品(食品)有安全問題就提倡全麵推廣,甚至發展到主糧,讓所有人都吃轉基因大米或小麥。因為,我們必須留下一點預警地或緩衝區。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克蘭曼和蘇亞拉納亞蘭在2013年7月號的《科學、技術與人類價值》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為糧食安全建立預警地的新理由,盡管他們直接針對的不是糧食,而是蜜蜂,但原理是相同的。
他們認為,人類的無知有三種。一是某些研究沒有開展或尚未完成,不可能獲得有關的知識;二是由於種種原因,如社會的和政治的,妨礙了人們充分討論某些問題,在有限製的情況下隻能從尚未完成的或不全麵的研究中得出某些知識或定論,就可能導致人類的第二類無知,即偽知識;三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研究人員不敢麵對那些難以下定論的研究成果,他們就會與那些持有相同觀念人一道排斥難以下結論的研究,寧願保持無知。
這三種無知總的來說都是因為在對某一領域的研究並不充分或根本就未進行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就會讓人們失去對某些事物的警惕,不再實施預警原則。因此,這樣的無知有可能讓人們陷入災難。
近年來,全球各國的研究人員對蜜蜂的突然大量死亡進行了多種研究,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是,具有普遍說服力的結論還是欠缺。在此情況下,美國的農民寧願相信其中的一種結論,即大量殺蟲劑,尤其是一種新型內吸性殺蟲劑的使用導致了蜜蜂的大量死亡。但是,專業人員、學界和政府人員卻認為,現有的研究並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民的看法隻是一種懷疑,因為還有人懷疑蜂群是因為大量手機使用的輻射造成了蜜蜂的大量死亡。
但是,美國的農民和蜂農通過親身感受或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殺蟲劑就是蜜蜂大量死亡的主因,因此要求美國環保局和農業部施行預警原則,先行禁止新型內吸性殺蟲的使用。農民當然是因為有切身利益才要求禁用內吸性殺蟲劑,但美國政府會不會答應農民的要求卻不得而知。這時,才有研究人員出來研究和討論人類的三種無知,並提供給社會一種思考,為了確保糧食安全,不僅對於保護蜜蜂,而且對於轉基因作物和產品也需要引進並實施預警原則,尤其是在對轉基因認識有限和並未通過大量的動物與人的研究加以論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情況下更應如此。
我們的無知遠遠大於和多於有知。隻有通過不斷的探索減少無知和增加有知,才能設計更為有效和具體的糧食安全製度,包括對於轉基因食品的製度。
時評人物:張田勘
科學作者、學者,現為《百科知識》雜誌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發表各類文章4000多篇,出版著作12本。部分著作和文章獲獎,其中《科學的沼澤》一書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基因時代與基因經濟》一書獲21世紀自然醫學大會金牛獎、《基因與壽命》一文獲首屆北京市網絡科普文章大獎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