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第七張底牌:“圓”一點——大丈夫要懂方圓、知進退(4)(1 / 3)

世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楊修就是這樣,經常不看場合,無視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結果自然越來越遭人討厭和憎恨,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雖然曹操事後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麼能根據一個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即使真的撤軍,也要用正麵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不然會軍心大亂。軍心是軍隊的命根,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但楊修違背了,豈不是自尋死路?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不難看到類似的情形。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總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建議你在麵對人生際遇時,切勿自作聰明。

為什麼做人要提倡“別賣弄自己的聰明”呢?這是因為“聰明”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麵、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這個人麵前很聰明,而在另一個人麵前,很可能就不怎麼樣。所以,男人如果把“聰明”作為自己的資本,反而是沒有“心機”的表現。

聰明的男人會“裝傻”

中國人常說,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一個真正有“心機”的男人是不會自吹自擂的,因為別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

一個男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社會競爭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伏藏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臣子招致殺身之禍。懂得適時地“裝傻”,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從容地觀察形勢,實在是一種聰明之舉。

西漢名將衛青以知禮退讓、謙虛謹慎的品德而獲得漢武帝的信任,從而能夠善始善終,明哲以保身。

衛青受命於漢武帝,曾多次大敗匈奴,使長期侵擾北方疆土的匈奴聞風喪膽,不再有力量入侵漢朝。衛青可謂功高名震。然而在這樣的功勞和榮譽麵前,衛青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一點也不驕傲。

在衛青統領部隊大戰漠南,重創匈奴右賢王後,衛青將屬下有功之將上報漢武帝,對他們按功行賞。漢武帝在賜予衛青八千七百戶食邑的同時,封衛青的三個兒子為列侯。衛青卻再三推辭,堅決不受。後來漢武帝按照衛青的意見,對這次跟隨衛青作戰有功的將士按功封了爵位。衛青因自己淡泊名利,關懷將士,將士都樂意跟隨衛青轉戰疆場。因此,衛青所率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

衛青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很注意團結同事部屬,但是他卻不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作為一個臣子、將領,其職責就是奉行君王法令,忠於職守,不應該私自招人養才。衛青此舉,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他所以能夠長期擔任要職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夠明哲保身有關的。

樹大招風。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更要善於“藏巧”,切莫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