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機需加快治愈“心髒病”
作者:羅大軍
隨著中國軍工製造技術的大幅進步,中國研製軍用飛機的能力明顯成長,先後研製了殲-10、殲-11B、殲-15、殲-20、殲-31、運-20等軍用飛機,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暫時無法研製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致使這些飛機完成研發要進行試飛時,不得不以俄羅斯的發動機裝機試飛。
中國軍機這一“心髒問題”,成為最後一道製約環節,直接導致裝備時間拖延或者出口受阻,值得警醒,亟待迎頭趕上。
殲-10發動機——據俄媒體不久前披露,中國再次引進大批AL-31FN發動機,表明殲-10在較長時間內仍無法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刊6月報道,中國是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的最大進口國之一。到2014年,俄共向中國交付了123台AL-31FN渦扇發動機,價值5億美元,主要裝配殲-10殲擊機。
中國雖然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研製上取得突破,但可靠性等方麵仍存在較多問題,目前僅裝備於殲-11B上。而據《漢和》7月刊估計,中國新生產的殲-10B戰機將繼續使用俄製的AL31FN-S3發動機。從世界範圍看,美國和俄羅斯已推出了推重比達10並帶有矢量噴管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它們能賦予戰鬥機超音速巡航能力,這是中國“太行”發動機難以企及的。
為縮小與世界頂級水平的差距,中國下一步會將發動機的技術突破口放在核心機的預研和試驗、耐高溫輕質合金材料、全權數字化控製係統以及矢量推力技術上麵,同時繼續提高“太行”發動機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梟龍”發動機——“梟龍”的RD-93發動機曾成為印度和俄羅斯阻撓中方出口的借口,雖然目前發動機出口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未來仍可能是“梟龍”擴大市場的潛在隱患。
據簡氏防務網站前不久報道,中航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李玉海在巴黎航展上透露,成飛JF-17/FC-1梟龍戰鬥機正在進行一種新型國產中型渦扇發動機的測試。這種發動機已經通過了“實驗室測試”階段,他還表示這種發動機的推力略高於8.7噸,比梟龍戰鬥機使用的克裏莫夫RD-93渦扇發動機略強。有消息稱這個發動機可能是WS-17。2010年時基於RD-33開發的WS-13發動機,也曾安裝到梟龍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梟龍”下一階段的改進,仍要依賴發動機的升級,而國產發動機仍前途未卜,短期內擺脫進口尚不太現實。
直-8發動機——直-8直升機雖然在1990年代就已研製定型,卻直到2009年後才真正實現批量生產,主要原因就是關鍵部件——國產渦軸發動機性能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拖了後腿”。汶川地震期間,中國直升機隊伍暴露出數量不足的嚴重問題,和國產直升機產量低下有直接關係。
由於中國直升機發動機基礎薄弱,直-8F采用了加拿大普惠公司產的PT6B-67A發動機。作為一種成熟的渦軸發動機,PT-6B-67A是普惠公司根據直-8的安裝要求而研製,采用了電子式燃油控製器等技術,最大功率接近2000馬力,比渦軸-6提高近30%,重量卻降低近100公斤,並且大幅度提高了飛機的首翻期,達到3500小時,降低了發動機全壽命使用費用。
美國UPI合眾國際社文章曾稱,中國直-10武裝直升機使用了普惠公司製造的PT6C-67C型發動機。而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中國所購買產品隻能用於民用直升機。由於中國一直受到西方國家武器禁運製裁,美國可能會多管閑事,要求加拿大采取更嚴厲的出口管製措施。
(摘自《兵器知識》雜誌微信公號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