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擒賊擒王(1 / 3)

朱棣眼見手中的這一冊《永樂大典》開本宏大,遠遠大於普通書籍的尺寸,頗顯皇家威儀,不禁甚是滿意,頷首笑問道:“此書長寬幾何?抄寫古籍如許之多,共計耗費幾多人力?”

“書長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召集朝野之士兩萬以上,以館閣體抄錄而成。”解縉欠身奏答道。

靖難之戰奪位,難免有朝野文士不肯認同自己的皇位正統,此事始終如一絲陰霾,在朱棣心中揮之不去。他之所以命姚廣孝,解縉等人不惜人力,物力編纂《永樂大典》用意便在於開創超越自己的父親的文治,以收服天下文人士子之心。今日眼見煌煌巨典大功告成,心情極為愉悅,平日裏喜怒不形於色的朱棣滿麵笑容,不厭其煩的問道:“如此浩如煙海的大典,查閱書籍豈非勞神費力?”

解縉自《永樂大典》上取過一本早已備下,洪武皇帝朱元璋昔年下旨編纂的《洪武正韻》,雙手奉上奏道:“陛下無慮,此《永樂大典》以韻統字,以字係事編纂,依照《洪武正韻》中韻母,按每韻下分列單字,在每單字下詳列該字音韻,訓釋以及它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再依次將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詩文詞曲隨字收載,查索者隻需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開卷無所隱也。”

朱棣聞言連連頷首,笑道:“揭其綱而目畢張,振其始而末具舉。此《永樂大典》震古爍今,當能顯我大明燦然文治,流傳後世。”

滿朝文武也盡皆被這規模龐大無匹的《永樂大典》所震懾,紛紛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朱權高呼萬歲叩拜之時,心中卻不自禁思忖道:朱老四不惜耗費無窮人力物力編纂《永樂大典》,雖則不免出於私心,但這三億七千萬字規模,幾無刪改的書籍也的確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使得我大明的文治足以與唐宋兩朝相提並論,想到這裏,做那山呼萬歲的阿諛之舉倒比平日裏多了兩分由衷之意。

西洋島國三佛齊舊港之內,已然停泊了大大小小各色船隻上百艘,人頭攢動,彪悍的海盜大呼小叫著將劫掠而來的香料,珊瑚,珍珠等財貨抬下船來。

數艘被奪來的船隻甲板上,四處沾染著汙穢的血漬,任憑那些嘍囉們潑灑海水後奮力刷洗,依舊頑固地不肯消散,證實著不久之前,曾有一場殘酷無比的殺戮發生。

一個年約四旬,橫眉厲目,膚色古銅的漢子矗立在船頭,揮手抽出腰際鯊魚皮鞘裏滿是血汙的鐵刀,揮手擲給一個海盜,對那充斥鼻端,混雜著海水,血腥,魚腥的怪味仿佛毫無所覺,顯然是早已習以為常。 他就是縱橫大洋之上的,這夥令諸島國談虎色變,寢食不安的海盜首領,陳祖義。

陳祖義對岸上那一箱箱財貨視若無睹,正自遙望著一艘三桅帆船漸行漸遠。在那艘帆船之上,有他派遣而去,向明朝船隊大官鄭和表明自己願意率部眾歸順的手下。笑話,陳大當家縱橫四海,殺得那些島國國王們屁滾尿流,乖乖奉上財寶,女人的時候怕過誰來?豈會畏懼鄭和的船隊?這隻不過是詐降誘敵之計,手下的蝦兵蟹將們眼饞鄭和龐大船隊歸航攜帶的如山財貨,陳大當家看中的卻是那一艘艘小小山般的艨艟巨艦。可以想見的是,自己手下萬餘殺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若再有了那一艘艘九桅十二帆的大船,隻怕連日本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得遣人前來示好吧。

碧波萬頃,一望無垠的大洋之上,一艘艘懸掛日月旗幟的寶船破浪前行。居中一艘體型最大的旗艦上,一個口齒伶俐的陳祖義手下,正向大明船隊正使鄭和訴說歸順之事,無非就是陳大當家祖籍廣東,祖上本為良善之輩,元末躲避戰亂這才舉家逃亡海上,受人欺淩下不得已聚眾為盜,實則心念中土,良知未曾盡泯,今得知大明朝威震四海,有船隊出使西洋諸國,願迷途知返,率眾歸順使者大人,跟隨船隊返歸大明,效忠於皇帝陛下雲雲。

舒舒服服橫臥於錦塌上的鄭和命手下兩個健壯軍士將那半人高,通體血紅的珊瑚舉得高些,對著陽光審視一番後,不耐煩的打斷那海盜的阿諛逢迎之詞,笑道:“本座出海這許久以來,這般巨大晶瑩剔透的血珊瑚倒還是首次得見啊,陳祖義這廝縱橫海上這許多年,倒還真搜羅了不少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