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雷霆之怒(3 / 3)

身穿蟒袍,矗立不遠之處的寧王朱權,眼見身披甲胄的一眾將領轟然應諾下,一派殺氣騰騰的軍威,不禁暗自忖道:胡家父子自不量力,禍不遠亦。他已然看出朱棣派出的這些大明將帥,多是昔年跟隨其靖難奪權的能征慣戰之將,更有三十萬之眾出征,大動幹戈之下,已然絕不單單是為了複仇,而是另有深意。

豔陽高照,風和日麗,永樂皇帝朱棣率文武官員在龍江為一眾將帥踐行。一眾將帥眼見皇帝陛下親來踐行,皆大呼,此去必踏平安南,獻俘闕下。

三聲震耳欲聾的號炮聲中,朱能,沐晟各率部將,兵馬出征。

暮色時分下的南京城,寬闊的街道上早已沒有了白日裏的熙攘人群。青石板砌就的街道之上,驟然傳來一陣馬蹄“得得”之聲。一個官兵模樣打扮的人縱馬而來,風馳電掣般穿行於大街上,朝著遠處依稀可見的紫禁城洪武門而去。

夜色下,紫禁城禦書房中,依舊是燭火通明。來回踱步的朱棣長長歎息一聲後來到書桌前坐下,低頭看了看那封一個時辰前送入宮中的緊急軍情塘報,眉頭不禁又皺得更深了兩分。

饒是他飽經風浪,處變不驚,目下也陷入了難以抉擇的地步。原來這份來自南征大軍,由新城侯張輔傳遞至而來的緊急軍情,訴說的卻是征討安南的大軍前行至廣西龍舟之時,大軍統帥成國公朱能竟突發疾病,於數日之前病逝。

千軍萬馬蓄勢待發的時刻,身為靖難股肱之臣,大軍統帥的朱能忽然病逝,這個消息讓素來殺伐決斷的朱棣也不禁有些舉棋不定。可以預見的是,若是明日早朝之時,文武百官知曉了這個消息,老成持重如戶部尚書夏元吉等,必定要求暫緩出兵安南,而此時此刻,另一路由西平候沐晟統領的大軍,說不定已然攻入安南境內。

可以想見的是,安南胡家父子殺掉陳天平後,必然逐步鏟除麾下那些依舊忠於陳氏家族的官員將校。時不待我,大軍統帥之人須得當機立斷才好。

沉思少頃後,朱棣當即將禦書房外伺候的宦官喚入伺候筆墨,揮毫寫下了一道聖旨。

約莫一炷香時分後,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步入禦書房中。朱棣沉聲說道:“即刻命錦衣衛前往廣西龍舟,向新城侯張輔等人傳下朕親筆旨意。”言罷伸手取過桌案上一柄三尺長劍,麵色肅然的說道:“朕欽賜此劍,命傳旨之人一並交予張輔。”

紀綱躬身接過旨意以及尚方寶劍之時,不由心中劇震。他乃是心思機敏之人,眼見那火漆封好的密旨,以及皇帝連夜傳旨賜劍予新城侯張輔,卻並未提及大軍統帥成國公,已然隱約猜到了南征大軍必然發生了重大變故,口裏一麵恭敬答道:“微臣遵旨。”一麵小心翼翼的退出了禦書房。

廣西比鄰安南之地,一條蜿蜒而下,進入安南的大河兩側,營帳連綿,人喧馬嘶,旌旗招展。駐紮的卻是明朝南征大軍一路,共計十五萬之眾。

隨著聚將的鼓聲在軍營中逐次傳遞開來,一個個身穿甲胄的明軍將領匆匆奔出各自帳篷,翻身上馬後朝著遠處帥旗下縱騎而去。

寬闊的帥帳之下,一個二十餘歲,頂盔慣甲,身材瘦高,濃眉星目的青年負手肅立。正是追隨朱棣靖難起兵的心腹大將,後戰死於東昌的張玉之子,被朱棣諭旨冊封為新城侯的張輔。

張輔遙望旗杆上隨風而動的旗幟,不禁心潮澎湃。原來約莫半個時辰前,他已然接到由南京錦衣衛快馬加鞭送至軍中,由永樂皇帝朱棣親筆所寫的聖旨,讓他接掌全軍,按方略和另一路自雲南出兵,由西平候沐晟統領的十五萬大軍分進合擊,討伐胡氏逆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