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滄海一粟(3 / 3)

待得雙方落座,道衍微笑問道:“總管大人奉旨而來,不知陛下對微臣有何所命?”他洞悉世故人情,深知自己雖則昔日為朱棣立下出謀劃策大功,但自當今皇帝陛下身登大位後,往昔的師生情分早已一去不還,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君臣之道,此中要害之處,萬萬不可等閑視之。

聽完鄭和訴說,皇帝竟是有意派遣船隊出使海外番邦,道衍內心中對於朱棣值此天下一統的時機,急於建功立業,以塞天下士人悠悠之口的用心已然是洞若觀火,不由自主輕歎道:“當今陛下好大的氣魄,當真是要為漢唐盛世明君之所未能為,為我大明開創一代盛世。老衲昔日少年之時讀書過雜,對於宋朝時候某些書籍中所記載的出海之事,隻是隻鱗片抓,總管大人尚需容老衲細細思索一番才是。”

鄭和聞言忙即站起,躬身說道:“既是如此,小人便在外間相侯,以待大師。”言罷轉身出房,輕輕閉上了鬥室的小門,在占地頗廣的寺廟中漫步遊覽。

約莫半個時辰之後,鄭和在小沙彌的引領下回到鬥室之中,隻見道衍一麵提起炭火上燒得隻餘小半壺的滾水給自己泡茶,一麵微笑著指了指桌上墨跡尚未全幹的紙張,微笑說道:“老衲思索片刻後已有所得。”原來他生於元末亂世,博覽群書,根本無心科舉入仕,便沒有尋常讀書士子的偏見,許多被當今天下儒家子弟視若旁門左道的閑書看了一肚子,曾在一些宋人留下的書籍中見到過有關出海航行的記載,苦苦思索下絞盡腦汁,終於將昔年的留在腦海中的印象默寫出了十之七八。

鄭和聞言不禁欣喜,伸手取過道衍所寫,就著油燈細細查看,隻見其中一頁紙張起首以遒勁的書法寫了數個大字,《牽星過洋術》。忙即問道:“小人願聞這《牽星過洋術》詳解。”

道衍淺酌數口熱茶後,微笑說道:“宋太祖開寶四年,便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設立市舶司,合稱三司。多有商賈之輩貪圖海利巨大,自福建,浙江,廣東出海。老衲昔日在數本宋人留下的書籍中所見,多有言及此《牽星過洋術》。想那茫茫大海之上,四麵八方,觸目所及,全然一樣,風雲色變轉瞬之間,是以航行海上,明辨方向,明了船舶目下置身何處尤為要緊。這個所謂《牽星過洋術》便是以共計大小十二塊木板,以繩索穿於其間,名為牽星板工具測算出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瓶星,北鬥星,華蓋星,燈籠星等諸多星辰位置,借此明了船舶在大海上的位置。”

鄭和聞言不禁頷首說道:“想來那茫茫大海之上,不同陸地上可以借山川河流辨明位置,比之陸地行軍,其中難易全然不同,尚需欽天監的諸位大人多多指教才是。”他口中所說的欽天監卻是目下朝廷中專司觀察星辰天象,推算曆法的所在。

道衍聞言頷首,長歎道:“遠洋出海,談何容易,僅僅明晰方向,得知船隊位置所在便須得深通天文曆法,更何況尚有造船之難題。”嘴裏這樣說,心中暗自歎息忖道:昔日元末亂世,張士誠,方國珍麾下不乏有不肯降順的餘部流浪海上,勾結日本戰敗之卒形成倭寇,禍亂大明萬裏海疆,洪武皇帝陛下下旨片板不得下海,使得我大明目下打造海船之術漸漸失傳,比之宋代隻怕是大有不如了。

鄭和拿起另一張皆為書名的紙張問道:“這些先賢的書籍上都有記載航海之事?”

“正是如此,老衲所憶恐有遺漏。列出的書目唐宋皆有,隻恐難以尋到。若你有意出海,當盡力尋之閱覽。”道衍頷首說道。

鄭和眼見天色已晚,便將道衍所寫盡數鄭重其事的收入懷中,起身告辭道:“出海之事非同小可,當從長計議為上,小人這便回宮交旨,不敢攪擾大師清修了。”言罷躬身一禮,出門率領錦衣衛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