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有容乃大(1 / 2)

朱權和徐瑛,秦卓峰,馬三保等一同回到自己的營帳,隻見寬闊的營帳中,一個青衫老者端坐在爐火旁,正在聚精會神的看書,爐上的水燒得直冒白氣,老者也是絲毫不覺。正是自己的老師荊鯤。

馬三保忙走過去提下開水泡茶,荊鯤這才發覺朱權等站立自己身側,不由得尷尬一笑。

秦卓峰素知這個老友眼高於頂,對很多書籍看過後都是不屑一顧,此時竟然如此出神的看書,不由得大是好奇。

荊鯤看將手中的書遞給朱權,突然微笑道:“殿下為何知道這麼一本奇書呢?老夫看後也覺得頗有啟發,可見草莽之中,盡多藏龍臥虎之輩。”

徐瑛深知荊鯤甚少許人,眼見他如此推崇此書,也是訝然,伸手接過一看,隻見封麵上的名字是《三國誌通俗演義》。

原來朱權來到這個古代,和洪武皇帝朱元璋,燕王朱棣相處,陷身於廟堂權謀之爭,回想起以前自己所看過的《三國演義》,深覺大有相通之處,也不知這書究竟出於明朝什麼年代,現在作者有沒出生?抱著試試運氣的想法,就讓書童馬三保四處搜尋一個作者叫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要知道此書在當時毫無名氣可言,無異於大海撈針,馬三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跟隨大軍遠征之際,找到了這本《三國誌通俗演義》。

朱權心中苦笑忖道:我總不能告訴你這書在幾百年後,成了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吧。回想自己跟隨藍玉,傅友德的沙場經曆,心中大有感觸,顧左右而言他的說道:“我覺得這本書無異於是一本概括了政治,軍士,權謀的奇書,特別是我在慶州和元軍作戰後,覺得此書中所述很多軍事謀略,深合傅友德將軍所說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句話。”

荊鯤眼見他經曆沙場血戰後,見識氣度已然和從前大不一般,甚是欣慰,點頭說道:“以前聽殿下說什麼羅貫中此人,老夫並不知曉,後來見到此書後才想起,他的本名為羅本,字貫中,乃是昔日張士誠手下的一個客卿。”

朱權聽得這羅貫中居然和張士誠還有關係,不由得大出意料之外。

秦卓峰突然長歎一口氣,緩緩接道:“昔日老夫在陳友諒麾下之時,聽聞張士誠手下有個姓羅的客卿,曾對張士誠獻策,要他聯合朱元璋,陳友諒等起義軍共同推翻元朝。遭張士誠拒絕後,此人便心灰意懶,離開了張士誠的義軍,,不知所蹤。想來多半就是此人,此等齊心合力驅逐韃虜的見識,雖未必能真正實現,但卻正合老夫的心意,可惜卻是無緣得見。”言談中對羅貫中甚是心折。

朱權聽得秦卓峰的言論,心中回想起在遼東所見,廣闊的土地上幾無人煙,慶州城中空置的民居,心中忖道:在現在這個古代的曆史環境下,他們這種遊牧部族在草原為了有限的資源互相殘殺,崇尚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毫無仁義,入主中原無疑是咱們漢人這種農耕文化的洪水猛獸,隻有殺戮破壞,毫無建樹可言,對所有漢人來說就是天敵,所以元末才有那麼多義軍風起雲湧,致力於推翻元朝暴政。

荊鯤突然輕笑道:“其實以老夫拙見,這羅貫中筆下的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形勢,和昔日元末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隻義軍鼎足而三,頗有相通之處。”

朱權等幾人接過馬三保遞過的熱茶,坐下身來聽荊鯤解說。

荊鯤一麵喝茶,一麵緩緩說道:“陳友諒當時的軍力算得最為雄厚,遠超朱元璋和張士誠任何一個,好比曹操。張士誠占據浙東富庶之地,守成有餘,進取不足,仿佛局促一隅的東吳孫權。而朱元璋的紅巾軍不濫殺其他義軍和元軍降卒,且善於籠絡有才之士為己所用,大得人心,李善長,劉伯溫算得是輔佐朱元璋這個劉備的臥龍鳳雛。”

朱權聞言不解,奇道:“那《三國演義》上的劉備最終並未一統天下啊,這如何比得洪武皇帝朱元璋?”

荊鯤歎了口氣道:“手下之人再有才能,也要英明之主不走昏著才行。軍國大事容不得絲毫感情用事,以書上所說,劉備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不顧手下的反對,錯誤的時機選擇了錯誤的敵人,傾全國兵力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兵敗在火燒連營,損兵折將數十萬,大傷元氣。”說到這裏,話語一頓接道:“而反觀朱元璋,很多人出謀劃策,勸他先對付實力較弱的張士誠,但他力排眾議挑了實力最為雄厚的陳友諒作為先下手的敵人,在當時很多智謀之士看來,他這無異於是以卵擊石,可事實證明他這樣隻需要麵對陳友諒一個強敵,而不是兩個,正是分頭擊破。”

秦卓峰緩緩接道:“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前夕,幾乎沒人認為朱元璋會獲勝。後來陳友諒派人聯絡張士誠,讓他全力攻打應天,前後夾擊朱元璋。豈料張士誠在浙東一隅貪圖享樂,手下軍隊給朱元璋的大將耿炳文擋了兩次後,就打道回府。若是他傾盡全力襲擊應天,恐怕天下就落不到朱元璋手中了。可見朱元璋敢於先選陳友諒下手,正是看準了張士誠那種貪圖享樂,目光短淺的弱點,估計他不會和自己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