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川的曆史沿革和瀟賀古道的修建(1 / 1)

一、富川的曆史沿革和瀟賀古道的修建

——唐玉文

1、富川的曆史沿革

據史誌記載,富川地區在夏商周三代為荊州南越之域,春秋戰國為楚地,三國時歸吳國,兩晉南北朝時屬湘州,唐宋以來歸嶺南西道、廣南西路即後來的廣西省。細而折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富川地區屬南海郡地,居住在這兒的西甌族,從此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今富川瑤族自治縣本屬古富川、馮乘二縣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分秦三郡為九郡(即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並折都龐嶺南麓臨賀銀山地,始置富川縣,以縣內有富水而名之,隸蒼梧郡,屬交州,《漢書·地理誌》記載,蒼梧郡領十縣,其七為馮乘,其八為富川。 疆域東與馮乘縣(今湖南江華和廣西富川的部分地域)為鄰,西與荔浦縣相接,北與謝沐縣(今湖南江永)為界,南與臨賀縣(今賀州八步區)相靠,幅員廣大,總麵積約為5751平方公裏,縣治在今鍾山縣鍾山鎮。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分全國為十道,將馮乘縣劃入富川,升富川縣為嶺南西道桂管富州,元代之後又將富川撤州成縣、隸賀州,屬廣西等處行中書省(即今廣西省),沿壟至今。富川的縣治曾在過矮石、富陽古明城和鍾山鎮,直到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鍾山分縣之後,縣政府所在地便設在富陽鎮直到現在。

2、瀟賀古道的修建

瀟賀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其雛形秦“古道”最初建成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富川於春秋戰國時屬楚地,為楚越之交境,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時秦皇朝派猛將尉屠睢帥師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南征西甌嶺南,其中一軍(中軍)從古九疑之塞即今萌渚嶺(亦稱臨賀嶺、姑婆山)揮戈南下,東接連州、北連道州、從永州、謝沐、馮乘、富川、臨賀、封陽、廣信直達海南(今佛山)、廣州。此軍在嶺南與西甌族人相持三年多以後,借助嶺口古道(即瀟賀古道)向南推進,很快擊敗了西甌人的反抗,占領了整個西甌,並將嶺南化分為三郡:桂林、象(今南寧)、南海(今佛山),富川(馮乘)屬南海郡,據說至今在南海、佛山還有記錄這一史實的譜誌和碑刻。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即其統一嶺南後的第二年,贏政為了便於對嶺南三郡的轄製和管理,便在嶺南古道的基地上,擴修了一條自秦國都鹹陽到廣州的水陸相連的秦代“新道”——瀟賀古道,並與其海上絲綢之路相接。據考證,秦尉屠睢督修從道州到封陽、廣信的這段水陸古道,曆時兩年,動用湘、桂、粵三地戍民四十多萬人,其中因病、餓、工傷、殺伐有二十萬多人遺屍工地。由此可見修建古道的凶險和艱難。

對瀟賀古道的描述,《晉書·地理下》說:“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嶺嶠”。宋人周去非在《嶺南代答》卷一《地理門》中說:入嶺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廣西之賀(臨賀)四也”。說明道州至賀州的這條古道屬於五道中的第四條。清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書方輿紀要》卷八十一中,說秦末尉佗如不在桂嶺拒防,其後果必然是,北兵“從道州而風馳富川、臨賀之郡,則西粵之藩籬盡決矣”,文中說明了這條“新道”的具體走向是“道州—富川—臨賀新道”。它是在楚越嶺口。“古道”的基礎上擴築而成,是一條水陸兼程,以水路為主的秦通“新道”。它由湖南道縣的雙屋涼亭、麥山洞入江永縣的錦江、岩口塘至廣西富川的麥嶺、青山口、黃龍(富陽)、古城。陸程全長為170多公裏,經過三十多個村寨和城鎮。路寬1米至1.5米不等。多為鵝卵石和碎角石鋪成,也有用青石塊鋪墊而成的,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蜿蜒曲迴於巍峨的西嶺山脈丘陵之間,北連瀟水、湘水和長江,南結臨水(富江),封水(賀江)和西江,使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通過“新道”緊密相連,成為海陸絲綢之路的主體,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開了湘粵桂交通的曆史新紀元。另外,由於這條古道連瀟水達賀州,所以人們將之命名為“瀟賀古道”。

——本文發表在《賀州日報》2004年9月7日報第3版。

本書由瀟湘原創文學首發,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