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控製財務風險 促進國有企業穩健發展(2 / 3)

三、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控製財務風險是打造國有企業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隻有從源頭抓住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才有助於防範財務風險的發生。

(一)複雜的外部經營環境增加了國有企業盈利的不確定性

從長遠來看,盈利能力能夠形成防範風險的財務基礎,給企業供給穩定的現金流,並增加企業的償債和信用保障。然而複雜的外部環境往往會使企業經營變得難以預見和全麵掌控,經營風險導致的資金問題最終會累積形成財務風險。特別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麵臨的市場環境時刻發生著變化,長期受政策保護的國有企業盈利難度加大,更增加了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

(二)投資缺乏科學論證和管理

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投資的非科學性,對投資環節和要素缺乏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導致資金收益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最終造成經濟損失甚至虧損。首先,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國有企業長期缺乏投資管理理念,沒有對投資市場信息全麵有效分析,投資領域存在領導意誌高於集體論證的現象。其次,國有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缺乏對投資市場信息的係統研究,有些項目沒有可行性分析就盲目上馬,有些項目為追求速度盲目鋪攤子,為追求高利潤盲目投入不熟悉的領域,這些沒有經過科學手段和方法檢驗的投資多半會造成投資無法按期收回。最後,國有企業內部缺乏對投資項目的動態管理,一旦投資出現問題不能及時糾正和止損,重投資輕管理的模式就會造成資金的嚴重浪費。

(三)籌資決策失誤頻發

國有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一般非常注重資金籌集的數量,然而籌資規模、結構、方式及期限的不合理也會增加國有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負擔,籌資失誤會引發嚴重的財務風險。從規模上看,籌資規模過小不能支撐投資項目的順利開展,造成經濟損失,籌資規模過大又會造成資金閑置,增加資金利用成本而引發財務風險;從結構上看,債務比例高能夠增加財務杠杆利益,經營狀況一旦出現波動,償債壓力就會大大增加財務困難;從方式上看,無論直接籌資還是間接籌資都各有利弊,過於依靠某種方式籌資不僅會增加資金使用費用,而且還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從期限上看,籌資與投資的期限不匹配或者籌集資金內部期限的比重不合理,都會加大企業債務償還的風險。

(四)資產缺乏足夠的流動性

資產的流動性主要體現在資產的變現能力,國有企業長期以來資金量匱乏、存貨積壓、應收賬款管理不力等都會引發財務風險。一方麵,產品不能適銷對路,壞賬比例不斷增加,各種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減弱,由資金流量導致的支付能力下降會釀成財務風險或危機;另一方麵,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較慢,201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平均為2.21次/年,比私營企業的3.55次/年大約低60%。同時,各種信用風險也會使企業的現金流麵臨波動的不確定性,從而造成財務的不穩定。

(五)製度和主觀因素增加了財務風險的發生

健全的內部控製製度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管理層級多、行政幹預多的國有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現實中大多數國有企業對於內部控製的關注程度不夠,往往出現了內控問題後才開始“亡羊補牢”,缺乏主動建立和完善內部控製製度的積極性,給財務風險的發生留下了漏洞。此外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財務決策機製沒有監督也是國有企業容易發生財務風險的先天缺陷。除了製度因素,主觀上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主人翁意識不足,風險防範意識淡薄,財務風險更加容易暴露。

四、控製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途徑

鑒於控製財務風險對實現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和促進國民經濟穩固的重要意義,國有企業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從分析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入手,以防範財務風險為重點,深度挖掘自身風險管理潛力,打造一個全方位的風險防控體係。

(一)以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對財務風險的基礎性防範

公司製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理順所有者、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層四個層次的關係,使之既相互製約而權力又不相容,形成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權分立”。當治理結構的邏輯關係理順了,財權配置也就自然明晰了。國有企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是強化董事會的責任和權力,使其能夠為作為出資人的政府提供權益上的保障。董事會對外代表企業,對內負責經營和管理,並且是重大財務與經營事項的最終決策者。從控製財務風險的角度看,董事會對國有企業財務運行的約束體現在對資產負債結構、成本費用控製、日常資金運作等全麵掌控,從宏觀層麵保證經營目標、財務目標落實。除董事會之外,監事會的財務監督也能在控製財務風險中發揮重要作用。監事會可以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對董事會和經理層不合理的執業行為進行限製,維護國有企業的最大利益,把可能發生的風險扼殺在萌芽中。

(二)以重點環節為抓手形成抵禦財務風險的屏障

財務風險防範的重點是對投資和籌資行為的規範,以及對流動資產的管理。

在投資環節,首先,加強國有企業管理者的投資風險防範意識,提高投資決策水平。每一個投資項目都要以穩健為前提安排適當規模的風險論證和可行性分析。通過市場分析和風險預期,避免投資項目的主觀性、盲目性和冒險主義。其次,國有企業除對投資決策特別慎重外,還要加強對投資過程中財務風險的監控和跟蹤,因為任何投資項目都必然存在著風險。特別是在重大金額和重點領域的投資,要進行嚴格的規劃和評審,並建立嚴密的財務風險管理手段和措施。最後,國有企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財務風險責任製,把風險防範落實到崗位、落實到個人,避免責任不清造成的投資失誤和監管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