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我又看到另一則故事,而結果卻讓人遺憾:
兩個大學生在宿舍聽一首歌曲,因評價此歌曲有了分歧,竟然打罵起來。在舍友的勸說下,甲同學被推回了另一個宿舍。本來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誰想到回到宿舍的甲同學越想越氣,拿起一把水果刀,徑直闖入乙同學的宿舍,在眾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朝乙同學胸部狠狠捅了兩刀。等到宿舍的同學反應過來,急忙把乙同學送到醫院,但卻因搶救無效身亡。
很可悲吧,一個鮮活青春的生命就這樣沒有價值地消失了,而另一個同樣是青春激揚的青年卻進入了監獄,更可怕的是她從此背上了靈魂的枷鎖。兩個家庭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得付出多少的艱辛和汗水,隻可憐天下父母心,痛失愛子的父母今後該如何去麵對生活呢!真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生活學習中請學會寬容待人,不能一味索取,不能斤斤計較,不能得理不饒人。不妨做一個小小的測試,假如你遇到下麵的情況時,你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當同學無意弄髒了你的衣服時……
同學露露經常在背後說你的壞話……
當老師向你的父母打你的小報告時……
當父母在氣頭上對你發火時……
然而,寬容不等於軟弱,更不等同於沒有原則,一味縱容。有些同學覺得寬容就是事事遷就,處處忍讓,如果是班幹部,會“寬容”其他同學的違紀。說實話,沒有原則的寬容就是假寬容。為了贏得更多同學的好感,他們違反紀律你不去管,他們不交作業你幫著隱瞞,這不是幫助他們,相反是害了他們,同時也害了自己。對待朋友的小誤解、小傷害,要選擇寬容,但是對違背做人原則、法律法規的事情則堅決不能姑息。
你會心懷感激嗎
我們常常讓老師講題,卻忘了對老師說聲謝謝;我們常常津津有味地吃著媽媽做的可口飯菜,卻忘記了讚美;我們常常流連於城市幹淨的街道、林立的高樓,卻忘了這背後的清潔工人、建築工人的辛勤與努力。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你眼裏也許是理所當然的:老師為你講課給你講題,是應該的;父母愛你給你做飯,幫你解決問題是理所當然的。正是你的“理所當然”,卻讓一份化解你們誤解的良藥——“感激”漸漸遠離你。
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你隨時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假如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假如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會感激他們?一聲最簡單的“謝謝”你有多少次說出口了?
曾看過兩篇感人的故事,每次看了內心都翻騰不已,眼淚更是湧出眼眶,因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有一個小孩和同學吵架,同學把他父親也一起罵了,罵他父親是烏龜王八蛋、像一條狗,小孩當時氣得狠狠地扇了對方一耳光,打得對方鼻青臉腫。小孩父親知道這件事後要小孩立即去道歉,因為對方的父親是有權有勢的,惹不起,小孩不肯來,小孩的父親拖著小孩登門道歉。小孩就是不肯開口說一句:對不起。最後父親是跪下去跟對方說了句:“對不起”,才平息了這件事。為了家庭穩定,事業基礎,不惜忍辱負重,而這一幕永遠地留在小孩的記憶中。
小男孩為了父親受到的屈辱,打了那個男孩,這沒有錯,因為他在保護父親的尊嚴;可是他忘了一點,正是他的衝動可能會讓自己乃至他的家庭陷入悲慘的境地。一句簡單的道歉,卻包含了父親忍辱負重的無奈。這個社會本來就不公平,假如你是小男孩,你能做什麼?當你的父親為了這個家,常常在外奔波時,你是否在感激你的父親,在為他的辛苦而心疼他?說實話,更多的同學是一味的埋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他不會來陪你,為什麼他總是不能兌現對你的承諾!假如你是那個看到父親遭受屈辱的小男孩,你應該做的是跪下來告訴父親——“對不起”,你應該更加努力些,隻有你的努力才能換回父親的尊嚴,你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
曾經有一位父親寫過這樣一封信:
孩子,在你還小的時候,父親是你的一匹馬,一匹你騎著開始你的人生之旅的馬。
孩子,當你長大一點的時候,父親是你的一把鎖,一把讓你一次次開啟知識之門的鎖。
孩子,當你上學的時候,父親是你的一扇門,一扇等待你歸家一扇會變老的門。
孩子,當你離開家門的時候,父親是你的一道坎,一道讓你曆盡人生磨難的坎。現在孩子已長大成人,而父親卻老了,你小時候的趣聞趣事、點點滴滴都讓父親懷念不已。
孩子,當你和父親走在一起,希望你能走慢一點,停一停,回過頭來看一看,看一看父親走路的步伐是否比以往慢了許多,父親有時真希望你能攜扶父親一把,就像父親在你小時候攜扶著你走出人生第一步一樣……
我哭了,我知道我的父親為了我上學讀書,為了我能有更好的日子,他的腿中植入了四五顆鋼釘,他的腿再也不能跟上我的步伐,但是我願意停下來等他。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愛上了一個魔鬼化身的女孩,女孩對他說:“你要真愛我就去把你娘的心挖來”。年輕人雖然愛娘,可在魔鬼的蠱惑之下就真的去和娘說了。娘什麼都沒說就同意了。年輕人捧著深愛他的娘的心奔向魔鬼戀人。路上,他摔了一跤,心掉在了路上,掉在地上的心說出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話:“兒啊,你摔痛了嗎?”
有多少次你誤解了父母?有多少次你在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願意打開內心那扇理解父母的門?多少次你用反抗對待他們拳拳關愛?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父母不是鏡子,你對他們笑,他們會對你笑;但是,你對他們哭,他們還是會對你笑。你是否有感激的心,是否願意心懷感激去理解他們呢?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學的,一句溫暖的話,一個簡單的行動都可以給他們帶來無與倫比的力量。
【家長之困——逆反背後藏著誰的魔鬼】
不要總拿青春期說事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抱怨:“真是個令人頭痛的孩子啊!”“實在太差勁了!”“我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怎麼老是跟我對著幹呢?!”……
父母有著太多的抱怨,對於那些難以管教的孩子,多數父母會將問題歸結為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因為找不到原因不知道怎麼辦就歸結為青春期?不少父母認為孩子的反抗像感冒一樣,一年總會出現幾次,因此,他們把問題歸結為“這都是處於反抗的青春期所致”,就如同談論“這都是感冒所引起的”一樣,盡管不斷地抱怨,卻始終沒有采取實際的對應行動。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父母用“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作借口,在這個階段他們固然比較敏感,更容易反抗父母的決定,但是,問題的根源絕不是“處於青春期”這麼簡單。如果用一句“正處於青春期”作為搪塞,就跟一個人說“我就是這樣子,怎麼著吧”一樣,意味著你根本就不打算思考原因了。
所以,請不用動不動就把孩子的問題丟到“青春期”身上,雖然青春期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容易出現一些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要出現這樣的問題。你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你能看到的結果,如果你總用問題的眼光看事情,你得到的也一定是問題,如果你總覺得孩子處於青春期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他們就一定會出現問題。不要隻盯著問題,嚐試著看孩子的優點,你不妨打開“優點”的路燈照亮孩子成長的道路。
逆反背後的問題
孩子逆反的背後藏著父母的問題,甚至嚴重地說,是父母一手導致了孩子的逆反。我們不妨看看父母到底做了哪些導致孩子逆反的事情。
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
許多父母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感受,強迫他們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甚至是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自身的興趣、感受、素質和能力,往往適得其反,更糟糕的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與父母對抗。對家長來說,應該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感受,引導孩子做一些事情,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實際能力略高一些、經過他們的努力能實現的要求。這樣,孩子實現目標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一旦他們充滿了自信習慣了體驗這種快樂,就會產生巨大的驅動力,實現更高的目標。
對孩子過於嚴厲
所謂“嚴師出高徒”,加上現在的競爭和壓力如此之大,父母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抱著嚴加管教的態度,甚至有些父母腦子裏還存在著“不打不成才”的思想。由於對孩子要求苛刻,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總覺得孩子與自己的要求相差很遠,有的家長甚至還動手打孩子,這些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其實,家長應該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不要試圖通過抬高你自己或別人來打擊孩子,不要試圖控製你的孩子,管得越嚴厲,反抗得可能越激烈。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他們更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但許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他們在瞎胡鬧、“不務正業”,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更要命的是,很多父母隻知道傻傻地告訴孩子,你一定不要動這個,你一定不要去那個地方,你一定不要談戀愛……你越是不讓他們做一些事情,他們就越容易做這些事情。智慧的父母不僅僅是告訴孩子不可以做某些事,還會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做這些事,做這些事可能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後果,當父母把原因清楚地告訴孩子,孩子的好奇心也會有所降低。
反複嘮叨,喋喋不休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的是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這個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
你有沒有發現在家庭教育中,你經常犯牧師的錯誤,比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你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地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結果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他們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複歸平靜,反抗心理就越發高亢起來。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所以不要試圖反反複複、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必須言而不煩,並且尊重孩子,留給孩子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魔鬼藏在你身上
作為現實社會的成年人,總有很多事不如意,會遇到很多自己感覺不公平的事情,也因此會有很多抱怨,甚至自己生氣或憤怒。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讓我們生氣,是外界的不公平讓你氣憤,是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才產生了抱怨。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婦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生氣,和鄰居、朋友的關係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惱火,想改吧,一時又改不了,於是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她和一個好友聊天時,說出了心中的苦悶。朋友聽完後就對她說:我聽說南山廟裏的老和尚是位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她去找那位和尚。對和尚說:“大師,我怎麼老是生氣呢?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大師笑而不答:“哦,施主,請跟我來!”和尚把婦人帶到了一個小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這時老和尚迅速把門關上並上了鎖,繼而轉身走了。婦人一看,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個死和尚,幹嘛把我關在裏麵啊?”“快放我出去……”
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最後婦人總算是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在還生氣嗎?”
婦人回答說:“我隻是在生我自己的氣,我為什麼會到這鬼地方來受罪。”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夠原諒別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許久,高僧又來問她:“還生氣嗎?”
“現在不生氣了。”婦人回答說。
“為什麼呢?”
“氣也是沒有辦法啊。”
“你的氣還沒有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以後仍會很劇烈。”高僧說完又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