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找到自己的價值——成績並不是一切(3 / 3)

(24)靈性:英文為religiousness and spirituality,同義詞有faith、purpose。該優勢是指能夠把更高的目標和宇宙的意義聯係起來的信仰,相信生命的意義能夠讓人更加舒服。【家長之困——不要虛偽地告訴孩子是為了成才】

2010年5月,我去溫州作講座,遇到一位家長,她剛從巴西回國,她的兒子寄住在她妹妹家,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她妹妹也非常疼愛孩子。她兒子讀初三了,可從來沒做過飯,從來沒自己買過衣服,衣服、襪子也從來沒自己洗過,什麼東西都是她妹妹做的。用她妹妹的話說,姐姐在國外工作,孩子不容易,孩子學習挺辛苦的,隻要學習好,其他方麵都可以慢慢來。

我很了解父母對孩子成才的渴望,但是,僅僅有成績未必成才,僅僅關注學習,未必有成績。

我想你聽人講過很多次,成“人”比成績重要,做好了人才能有成績,才能成才。這句話太對了,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你知道了卻做錯了。有些家長當孩子考試不好時,為了鼓勵孩子,就告訴他/她,孩子你要好好做人,隻有會做人了才會有好成績。孩子正在為考砸試而難過,你卻告訴他/她要好好做人,豈不是告訴他/她現在沒考好是因為他/她在做人方麵還有欠缺嗎?說實話,你難道不關注他/她的成績?恐怕你心裏還在為孩子考砸的事情鬱悶呢。

父母在孩子麵前有時候太虛偽、太會裝。孩子並不是傻子,尤其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人精,你的那些小伎倆他們沒準早就知道了。所以,選擇坦誠,比虛偽地告訴他們“好好做人”比考個好成績更有意義,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現在有太多的孩子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究其原因還是成績導向,在父母眼裏成績還是意味著一切的。這種觀念已經滲透到了父母骨子裏,我加入了很多家長群,在群中父母關注的焦點除了成績外還是成績。說實話,現在很多父母也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人生價值,自己都是糊裏糊塗的,又怎麼能引導好孩子呢?

這一章的所有話題都圍繞著自我展開,雖然問題是孩子的問題,但也是父母最關心的,分析孩子問題的同時,也是引導著你來思考自己的問題,好好地認識自己,一般來說問題孩子的背後總是隱藏著問題父母。不過你要清楚一點,孩子出現問題,並不意味著孩子是“問題孩子”,之所以會誤認為是“問題孩子”,是因為在成年人心中,犯錯誤不是意味著成長了,而是意味著不夠成熟,犯的錯誤越多自己越容易被“炒魷魚”。正因為這種心態,我們見不得孩子犯錯誤,我們常用成年人的標準評判孩子的價值觀,這就是雙方不可開交的原因。

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讓很多父母沒時間思考人生價值,其實,真理是越辯越明朗的,有時間經常和孩子討論討論反而對他有好處。

父母很喜歡做的事情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你隻是告訴他這樣子不對,那樣子不好,至於為什麼不好卻從來沒有說明。其實,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幫孩子模擬一係列的情景,讓孩子在這些情景中學會思考和分析,讓他自己作出選擇並能懂得選擇的原因。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要告訴孩子什麼是道德,你會怎麼做?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給新生上公開課時,模擬了這樣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假設你現在是一輛有軌電車的司機,而你的電車正在鐵軌上以每小時60英裏的速度疾駛,在鐵軌的末端,你發現有5個工人在鐵軌上工作,你盡力想停下電車,但是你做不到,電車的刹車失靈了,你覺得十分絕望,因為你知道如果你就這樣撞向這5個工人,他們必死無疑。正當你感到無助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就在右邊,另一根鐵軌的盡頭隻有1個工人在那裏工作,你的方向盤沒有失靈,隻要你願意,你可以讓電車轉向到那條分叉鐵軌上。撞死1個工人但卻因此救了另外5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大多數人都會輕鬆地作出選擇:轉向岔道,撞死1個人。如果無法避免死人的悲劇,隻能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進行抉擇,那為了5個人能活下來,犧牲一個人是值得的。其背後的道德依據是:做法是否正確,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取決於我們選擇這種行為的結果。犧牲一條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結果是合算的,是道德的,那轉向岔道的行為選擇就是正確的。我們姑且將這種隻關注結果的道德原則,稱之為“結果主義”,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就是在“結果主義”的土壤上開出的花朵。

之後,桑德爾博士又換了一個場景:

第二個場景:這次你不是電車司機了,你是個旁觀者,你站在橋上,俯瞰橋下電車的鐵軌,此時電車開過,鐵軌盡頭有5個工人,刹車失靈,電車馬上就要撞向那5個人了。而這次,你不是司機,你真的感到毫無辦法,直到你突然發現,你旁邊有一個非常非常胖的人靠在橋上,你可以推他一下,他會摔下橋而且擋住電車的去路。雖然,他會被壓死,但因此另外5個人將得救。推,還是不推,你會如何選擇?

如果按照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應該把胖子推到鐵軌上,同樣是犧牲一條生命,拯救五條生命,結果是道德的;選擇推胖子的行為也應該無可厚非,是正確的。然而,麵對後一個場景,我們大多數人會對胖子“下不了手”,在第一個場景是正確的做法,放在第二個場景就感覺不對勁了,問題出在哪兒?

在第二個場景中,我們不僅關注了行為結果,也關注了行為本身,關注了行為的過程。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是:什麼是應該做的正確行為,與行為結果無關,隻與行為本身或行為過程有關。我們將這種關注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稱之為“過程主義”,它宣稱:如果行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無論結果好壞,都是不道德的。我們不能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濫殺無辜,我們之所以對胖子“難以下手”,是因為胖子是“無辜”的。

兩個場景,同樣是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選擇,結果一樣,過程不同,行為選擇就有了變化。在對比中你可以發現,行為結果有道德,行為過程也有道德,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並不能淩駕於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之上。

這樣的場景模擬孩子會不會接受,會不會思考,感不感興趣?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要再犯這樣的通病了:隻告訴孩子去做什麼,卻沒有說明清楚,結果反而怪罪起孩子來。

通過桑德爾博士的案例你是否有了一些想法?

【學子方法——尋找你的優勢】

這一節是希望你能夠思考一下,排除成績至上的觀念,在學校到底該學些什麼,我們的價值到底是什麼。雖然我在前麵說了不少,但還是希望你能夠從自身出發,切實地思考一下,我幫你設計了三個表格,每個表格都很清晰,你看了就會明白。

你沒什麼可以自負的地方,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有一個原則你可以借鑒:

你的眼睛隻會看到你想看到的,請用一種學習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世界吧。

提升你的個人優勢對照6類個人優勢思考一下你打算提升的四項優勢提升的第一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二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三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四項個人優勢:原因:【家長方法——給孩子思考自己價值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未來的看法和設想,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本人,都希望未來能夠美好,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讓多數家長苦惱的是,自己和孩子各執一詞,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總有些出入,為何會導致這樣的衝突,究其原因還是雙方個人價值觀的不同。

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被結果主義誤導,因為在工作中都是以結果為導向,工作中沒有苦勞,隻有功勞。加上平時繁忙的工作,很難抽出時間跟孩子探討這些問題。多數人覺得對孩子有效的指導是直接告訴他/她答案,可實際上這樣做並不怎麼見效。孩子上學不在意成績是不可能的,即使學習再差的孩子也會在意成績,他們也渴望提高成績,每個人內心都有渴望得到別人認可和稱讚的願望。

你的孩子對成績有何看法,對於他/她未來的學習有很大影響,你需要做些事情引導他/她,正如我在前麵給孩子的3個表格所描述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認清這些問題,同時,也是反思自己的過程。有幾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多數人沒怎麼思考,因為思考的結果可能會讓你很鬱悶,甚至沒法子想明白。譬如,“我的存在有哪些意義?”“我可以為身邊的人帶來怎樣的快樂?”“我的存在將為社會帶來什麼意義?”“我希望我的人生將會在世上留下怎樣的痕跡?”對於這些積極問題的思考,可以幫助家長看清楚自己的價值,同時,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潛移默化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

好吧,作為父母你應該按照下麵3個表格配合孩子,幫助孩子進行思考,同時也是自己思考的過程。

首先,幫助孩子認識他對成績的看法:你對孩子成績的看法你覺得孩子成績如何孩子很看重成績,還是你很看重孩子成績假如孩子成績很好,你覺得他會幫助別人嗎,為什麼如果別人比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你覺得他會如何如果你的孩子幫過的同學考試比他的成績還好,你會對孩子說什麼,你覺得他會如何想以往你對孩子成績的一些片麵的、錯誤的看法其次,再來幫助孩子做人生價值的思考:幫助孩子作人生價值思考你覺得孩子哪些方麵讓你最不滿意你覺得孩子在生活、學習和做人的細節上有哪些問題你對紀律和秩序的看法在學校除了成績你覺得孩子還應該學什麼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最後,幫孩子確定他需要提升的4項個人優勢:幫孩子提升他的個人優勢你覺得孩子的個人優勢有哪幾項對照6類個人優勢你覺得孩子應該提升哪四項提升的第一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二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三項個人優勢:原因:提升的第四項個人優勢:原因:當你和孩子都做完表格後,你會看出你們的分歧,有分歧很正常,重要的是弄清楚分歧的原因,然後消除分歧,參考下麵表格:父母、孩子分歧解決表分歧問題一:分歧原因:可能的選擇:最終的選擇:作出選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