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成績好可以代表一切嗎?
2010年,一位廣東高一女孩的話引起了我的沉思:
我在重點中學讀高一,和初中相比高中的改變並不大。初中時,我的成績在班上並非多麼優秀,之所以能夠考上這所高中,是因為班裏一個男生的刺激。我們班上學習最好的是一個男生,可是我就是看不慣他,他覺得自己學習好,不愛搭理我們,問他個問題他都不耐煩,而且,班級的活動他從不參加。最要命的是,他從來不管自己課桌邊上的衛生,他還振振有詞:髒就髒了,反正不是我弄得,憑什麼要我管。我最瞧不起這樣的人了,憑什麼了不起,學習好就了不起了嗎?於是,我發誓要超過他,中考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現在的高中,雖然還是比那個家夥少了幾分。到了高中,我發現班裏還是有這樣的人,於是,我又告訴自己我要超過他們,你們不是自以為成績好嗎,我要在成績上打敗他們!
成績好可以代表一切嗎?
一位家長的話也讓我反思:
就怕孩子學習不好,隻要孩子能學習好,我們就阿彌陀佛了。其他的東西以後都可以學,唯獨學習現在搞不好,以後就不好弄了,作為父母,我們最怕的就是孩子學習不好,最期待的就是孩子成績優異。【學子之惑——成績之外還有什麼】
如何看待成績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數為何如此重要?大家很明白這點——升學需要分數,上大學更需要分數。目前,學校錄取的標準隻有一個——分數,沒有很高的分數,就很難升入好的高中,就很難考進好的大學。
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高中階段所有的目標都指向一個——考上大學,不管你學習成績如何,父母都希望你能考上大學,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幫你考上大學是他們的任務。在你心中,你也得承認自己想考上大學吧?
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成績代表著什麼?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效應,叫做“從眾效應”。它指的是,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有一個關於“從眾效應”的生動描述: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10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察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當你不知道成績意味著什麼時,別人的看法就成了你的看法。成績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剛出生時,你具備的隻是本能的反應,知道餓了要吃東西,渴了要喝東西,隨著你慢慢長大,你知道了很多東西。所以,成長的過程就是消除自己的無知,讓自己更加了解生存的環境的過程。在學校,你會學習不同的科目,可是,學了不等於會了掌握了,所以,需要有個考核,而考核的工具就是考試。如果你掌握得好,你的成績會好些;如果掌握得不好,你的成績會差些。但是,考核並不僅是考核知識掌握那麼簡單,除了知識的靈活運用外,還與其他的因素相關,譬如,你會做的題目不一定得分,至少心理因素、身體狀態也會影響考試成績,這些在後麵學習問題章節有介紹。
學習有進步,不一定會考出好的成績,而有好的成績也不意味著有多大的進步。在我看來,成績,就如同money,有句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可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成績不是一切,可是沒有成績卻是萬萬不能的。假如你心中隻有金錢,完全以金錢為導向,我想很多人會不喜歡你,甚至你自己也會討厭自己。同樣,如果你完全以成績為導向,同學也會不喜歡你。
在我看來,學習成績好隻代表你在知識掌握上比別人好些,在考試中你更好地發揮了自己。然而,我們常常被誤導,譬如,學校選舉三好學生、選舉班幹部之類的,全是以成績為導向,似乎學習好就意味著這個人是優秀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有些學生喜歡稱某些學習好的同學為“高分低能兒”,意味著這個家夥除了學習好之外,沒什麼可以拿出手了,這種說法有些片麵,但是至少反映出有不少同學是這樣的,為了考取更好的成績,除了學習外,其他的東西都不關注、都不學習,殊不知當你取得了暫時的成績時,也為未來埋下了隱患。每年有很多考入大學的高中生,不能適應大學生活,不能適應大學的人際相處,這是因為高中完全是以學習為導向,對於社會道德、人際相處、團隊合作完全沒有意識,結果導致了各種問題。
成績之外的世界
每年暑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都是廣大同學熱衷遊覽的地方,而我也都會在北大和清華作一些觀察,觀察來這裏遊覽的同學。很多同學是參加夏令營來參觀的,一隊人馬在北大、清華,真的是非常混亂,走路跟螃蟹一樣,礦泉水瓶隨地亂丟。有一次我給夏令營作完講座,在北大看見一個中學生隨手丟了垃圾,我追上去,溫和地提醒他:“嗨,你掉了一樣東西。”那個孩子開始沒有反應過來,居然對我感激地笑笑說:“沒有啊。”當我指著地上的東西給他瞧時,他的臉一下子變紅了,拾起垃圾跑掉了。
北京的交通混亂程度在整個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每天我都可以看到無數人肆無忌憚地闖著紅燈;在公交車上,時常發現一些中學生在大聲喧嘩、笑罵,張口閉口的“京腔”髒話,難道髒話也是一種“流行”?其實,不止在北京,太多地方每天都在發生同樣的事。
我忽然想起了一個人,清華大學的劉海洋——2001年潑熊事件的主角,上了大學還把自己的衣服包括內衣拿回家讓母親洗,自己不會做飯,大四時才第一次去超市買東西。一個自立能力如此之差的人,成績卻很優秀,當年以很高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你總有不知道的事情,在學習上也是如此。我發現很多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同學,他會學習,可是自己不會講,不能把自己的思路講給別人聽,這說明自己的表達能力還不夠好。也許,你會說需要表達嗎?是的,當你以後走上工作崗位,跟別人交流是逃不開的,你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情,與人協作無疑需要很好的交流。
我們經常誤解一件事——跟同學討論問題,幫他解決問題,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其實,你錯了,這不是浪費時間,幫別人解決問題時,你可以發現別人在哪些方麵出現困惑,這些方麵你不一定掌握很好,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把這道題目給別人解釋清楚,也是在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你的價值是什麼
有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絕大多數同學把學校裏學習的知識當作應付考試的東西。對於理科生來說,什麼曆史、什麼政治那都不重要;對於文科生來說,什麼物理、什麼化學也都不重要。今年,在北大的幾次講座中,我的師弟介紹北大的曆史,當問及1895年和1898年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時,很多同學不知道!
你是否有這種心態: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考試。說實話,我最想在全國號召的一件事情是把曆史當作一門必修課,一個人怎麼能忘記自己國家的曆史!更可悲的是現在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曆史比我們中國人自己還清楚,忘本是最可悲的事情!一個人要成才,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曆史。
在哲學課本中,我們學過“價值”的含義,指的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你還記得嗎?不要告訴我它僅僅是你考試的內容!
你是否思考過自己的“價值”,我知道很多同學經常說,這個好,那個好;這個有用,那個有用;這個沒用,那個沒用。但是,你是否思考過自己是否有用,是否有“價值”。有一位同學曾經告訴我,“我覺得我還是有價值的,如果沒了我,我的爸爸媽媽會瘋掉,他們會傷心死的,可見我對他們還是很有價值的。”我聽了這個回答真是哭笑不得,自己的價值僅僅如此嗎?
哲學課本告訴我們,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原來價值並不僅僅是要滿足自己還要滿足別人,從這點來說,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做過多少對別人有幫助、有意義的事情。
在學校,不應全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將來你總不能告訴別人,我會考試,我成績好。在我看來,在學校裏你應該學習的兩件事:遵守秩序(規則)和友好合作。我們常常抱怨交通多麼混亂、紀律多麼混亂,說白了是自己的秩序(規則)觀念不強;我們渴望與人相處,卻又沒法子讓自己與他人很好地相處(在第五章會詳細介紹如何與人相處)。
成績之外你還有什麼,這是你要好好思考的事情,至少讓自己做個“有用的人”,至少要想想自己存在的“價值”。我想你一定無數次聽別人講過中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和素質,我不囉唆什麼大道理,隻希望你想想自己需要往什麼方向努力。
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讀畢思緒澎湃,也許這篇文章有些誇大其詞,也許這篇文章有些偏激,可是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它也反映了一些事情。
你是高中生,寫給可恥的自己!
你是高中生,一無所有卻可以卑微地戀愛,責任對於你隻是偽裝自己的名詞。你很自私,因為喜歡一個人就不計後果地占為己有,從不計較自己能否給予他/她幸福,不懂去承擔自己的責任。你也很虛偽,總習慣活在別人的眼中,卻不肯活在自己的世界。
你是高中生,為了所謂的愛情和青春,大把地花著父母的血汗錢,隻懂自己的快樂,不懂父母的辛酸,你舍得將所有時間投入愛情投入玩樂,卻不舍得為親情付出一分一秒。你習慣了整天煲電話粥,可若不是沒錢,啥時給家裏打過電話。卑微的戀愛,隻不過是在拿良心換取著曇花一現的幸福,當良心一點點淪喪,幸福卻未曾增多,你舍得對一個本素不相識的人一千遍一萬遍地說我愛你,可你不曾對生你養你的父母說過一次,終有一天,幸福會像肥皂泡般破碎,那時的你已全無了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