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修煉幸福,享受人生的苦與樂(3)(1 / 2)

快樂和幸福更多地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愉快的工作環境、知足常樂的自我滿足感、對生命的感受和珍惜、對社會各種慈善活動的參與以及對家庭的關注。你是否曾想過,如果自己買彩票中了一大筆錢,那麼自己以後一定會很快樂。但是,1996年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許多中大獎的人在一年後,變得比以前更加不快樂、不幸福,有很多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憂鬱症。調查報告寫道:雖然他們突然擁有了大量金錢,可以實現許多他們以前因為經濟實力不夠而無法實現的夢想,但是這些金錢卻並不能真正讓他們幸福,甚至還因獲得大獎而出現一係列問題。如因為嫉妒,原本要好的朋友找出種種理由與他們斷交;因為身負巨額財產,他們又很難交到新朋友;因為財富的分配問題,使家裏人的神經變得緊繃,家庭成員經常產生爭執。

由此可見,金錢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安全感,也不能帶給人們幸福。事實上,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安全,沒有人可以預知明天將會怎樣。即使是富人,擁有再多的金錢,他們也會因為缺乏自信和真愛而感到不幸福。許多富人的身體狀況甚至比不上窮人,許多富人的家庭甚至沒有普通人的家庭更加和睦與溫馨。因此,金錢至上的觀念是錯誤的,認為金錢是人們得到快樂的唯一來源的心理更是可怕,它會讓人成為以錢作為惟一衡量標準的人。這樣的人,即使坐擁巨額財富,也不會感到滿足,更不會感到快樂。

所以說,金錢並不是人們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幸福和快樂實際上是人們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的表現。一個人如果懂得知足常樂、懂得給予、懂得放棄、懂得清理自己的心靈空間,那麼他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並且時時身在幸福和快樂當中。

享受過程,幸福的最終答案

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就是有家人相伴,溫馨和睦、衣食無憂;有三兩知心好友,在傷心或快樂時,有人和自己分享;在力所能及時,幫助他人。這就是大多數人們對幸福的定義。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可以體會到幸福,那麼什麼時候的人最幸福呢?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曾經播出的一期節目或許能夠帶給人們一些啟發。

在節目中主持人著重介紹了兩個人。這兩個人都鬱鬱不得誌:一個考了10年研究生都沒能被錄取,另一個寫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卻得不到發表,但是他們都在鍥而不舍地堅持著,精神令人敬佩。考了10年研究生的人說:自己不會放棄,因為國家規定考研究生可以考到40歲,而他還有4年的時間可以考,即使自己最後沒能考上也沒關係,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就是一種收獲。寫了300多萬字的人說:他還會繼續寫下去,爭取讓自己的作品獲得人們的認可。

隨後,現場嘉賓和許多觀眾對這兩個人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上海某公司CEO說道:這兩個人如果能夠從考研究生和寫作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那麼他們應該堅持下去,因為這是他們獲得幸福的源泉;如果他們是為了名利地位而做的話,那麼不如及早放棄。這位CEO的話與主持人構建的節目主題並不吻合因此被主持人打斷,但是這位董事長卻道出了最實際的問題。

一個人考10次研究生和寫300多萬字的文章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不是一星半點的,如果在實現夢想過程中,他們感到不快樂,隻憑借毅力和出人頭地的欲望支撐,那麼他們的人生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人生中最寶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暗無天日地滿足欲望的過程中度過的。如果經過這樣的艱辛依然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那麼他們一生也就再無快樂、幸福可言。相反地,如果他們是因為喜歡挑戰和寫作,並且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覺得很輕鬆、快樂,那麼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懷著希望和喜悅心情的人寫出來的文字也是會笑的;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習的過程並不像翻越一座座大山那樣艱辛,而是像欣賞道路上風景般閑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體會到最幸福的時刻。

人是為了生活而活,而不是為了成功而活。人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成為事業、理想、成功等的附屬品。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在生活的過程中,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享受到最快樂的人生。

日本著名的禪師臨濟,在圓寂前,數千名門徒聚集在他的床前為了聽他最後一次傳道。可是臨濟卻隻是麵帶微笑地躺著,沒說一句話。臨濟的一位老朋友提醒他說:“臨濟,你是不是忘了還要囑咐大家一些事情,大家都在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