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海曆史非常悠久,在曆史經濟的發展方麵,航海也起著深遠的影響。從“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鄭和下西洋,再到現代的先進的遠洋技術,中國航海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海路,使中國走向了世界,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友好關係,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距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能夠用火與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木帆船逐步誕生,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兩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台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隨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麵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屆紅海與東非之濱。由於以羅盤導航為標誌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這一航海盛舉,將中國古代航海業推向頂峰,也在整個人類航海史上。豎起了一座永垂史冊的豐碑。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思想的保守與僵化嚴重阻礙了中國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航海業也由此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盡管在晚清出現了洋務運動,比如1865年創設的江南製造局以發展民族造船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以發展民族航運業,1909年在高等實業學堂設立船政科以培養民族高級航海專門人才等等,卻終難成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