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盟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SWOT分析
財會教育
作者:劉衛 鍾莉
摘要:本文采用SWOT法分析廣西—東盟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並針對劣勢提出了分層次提高廣西與東盟各國高職教育合作、創新合作手段、豐富合作內容、增加合作方式等建議。
關鍵詞:廣西—東盟 高職教育 區域合作 SWOT分析
一、廣西—東盟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SWOT分析
(一)廣西—東盟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優勢(Strength)分析
1.區位優勢。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關於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構想,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與東盟打造“鑽石十年”的發展目標,廣西正在加速成為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麵向東盟、走向世界的國際大通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節點和重要平台,充分發揮著對東盟合作前沿窗口和橋梁作用。從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這一區域涵蓋了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11國,而廣西正是我國內陸地區經北部灣通往東盟的最便捷通道,又是東盟各國進入我國內陸腹地的捷徑。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樞紐和橋頭堡,發展與東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對廣西教育與經濟的發展來說,具有區位優勢。一是地理相近,有便利、快捷的交通網絡,如滇緬公路、滇越鐵路、廣西與越南的國際列車等,可使雙方減少地理差距的影響,也可以節省人員來往尤其是留學生的交通費用,更方便地進行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活動。二是氣候接近,吃、穿、住等生活習慣基本相同,廣西適宜東南亞人生活居住,雙方之間到對方國家學習生活很容易適應。
2.政策優勢。近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分別簽署《中新教育交流合作協議》、《中泰教育合作協議》、《中越學位學曆互認協議》等係列教育合作協議。2010年,中國政府提出“雙十萬計劃”,即到2020年,中國與東盟雙向留學生都達到10萬人。中國政府逐年大幅增加向東盟國家提供的獎學金名額。此外,廣西製定的《廣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建成麵向東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高地,加大培養中國與東盟急需的熟悉對方國情、文化並具有國際競爭與合作意識的人才,通過改革創新,到2020年建成麵向東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高地,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麵向東盟區域國際學生流動中心。至2012年5月,已在廣西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財經學院掛牌成立了商務會展人才、藝術人才、漢語人才和金融與財稅人才等4個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農業部也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了中國—東盟農業培訓中心。多項措施並舉為跨境教育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文化傳統優勢。廣西與東盟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源遠流長,給廣西的高等職業教育與東盟各國的合作帶來文化傳統優勢。廣西是中國第三大僑鄉,有200多萬華僑分布在中南半島的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廣西的多個少數民族與中南半島多個國家的民族有親緣關係,雙方有著許多相似的生活習慣、文化認同和風俗信仰。中國與東盟許多國家尤其是越南同屬“漢字文化圈”。相同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信仰,有利於理解中國文化,也有利於東盟國家對中國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接受。
4.教育的協作互補優勢。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教育層次和優勢各不相同,教育資源在許多方麵可以互補。如新加坡等一些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職業培訓、外語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麵具有優勢,在教育適應市場需求、國際化運作和管理方麵更有比較成熟的經驗。我國在語言文化、中醫等學科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我國高等教育學費低廉、基礎教育紮實、校園安全,可大規模地吸引東盟國家學生來華學習進修。雙方教育的互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惡性競爭,容易通過互補協作、共享教育資源獲得雙贏,促進雙方的教育服務貿易發展。
(二)廣西—東盟高職教育區域合作的劣勢(Weakness)分析
1.廣西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欠佳。與國內其他發達城市相比,廣西經濟發展欠發達,整體教育水平不高,高等學校數量少、規模小、辦學層次不高等不利因素造成對東盟國家留學生吸引力不足。從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廣西高校來看,除了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廣西財經學院等幾所本科院校外,其他院校均為高職院校甚至是中職、高中學校;而與廣西合作的東盟國家院校則基本上是本科院校,如泰國的碧武裏皇家大學、柬埔寨的皇家大學、越南的海防大學和河內國家大學等。也就是說,廣西高校的學生到東盟國家留學,基本上能夠到本科院校去學習,接受語言國的本科教育;與我方合作的東盟國家院校留學生也基本上選擇到廣西的本科院校就讀而舍棄高職院校。廣西高職院校要走出這種困境,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通過多種合作方式來引進東盟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