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墨汁不變質發臭,應視需要將適量的墨汁倒在硯台或碟子裏使用,不要用毛筆直接到墨汁瓶中蘸墨,切不可將剩餘的墨汁倒回瓶內。
3.紙
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造出了紙張,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魏晉之後普遍地使用紙張。宋以前的紙,一般吸水性和滲化性不很強,明清後的宣紙吸水性滲化性就很強了。
紙是書法的一個重要材料,所謂“紙墨相發”,才能增加作者的興致。書法用紙可分兩種,一類是臨帖練習用的紙,一類是寫作品用的宣紙,也有用練習紙寫作品、用宣紙作練習的。
練習的紙一般以有吸水性、略鬆軟為宜。如寫大一點的字紙麵不要太光滑,常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土報等手工製紙。這類紙價格便宜,有利於練習筆法,增加腕力,熟悉墨法。練習書法忌用無吸水性的紙麵平滑的機製紙,這些紙質偏硬、著筆滑,對練腕力不利,因墨水不能入紙,寫出來的點畫也易生浮滑之病,且寫時的心理狀態也缺乏輕鬆舒暢之感。用生宣紙來練字也有缺點,書寫者常要將注意力放在控製墨水的滲化上,筆法難以精到。
書寫作品的紙一般以宣紙為宜。宣紙因產生安徽宣城而得名,而現在浙江、四川等地也生產此類性能的紙,通常統稱為宣紙。
宣紙分棉料、淨料、皮料三類,品種有淨皮、玉版、煮硾、羅紋、虎皮、珊瑚、雲田、泥金、蟬翼等。從大小規格上來說,有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匹宣等。
宣紙還可分為生紙、煮硾、熟紙三類。
生宣——這種紙能使墨變幻莫測,這是其他紙所不能產生的效果。生宣因滲化水分厲害,初用時難以掌握,若熟練之後,則使筆法豐富厚重,墨色變化生動。熟紙作書裱托前後的效果接近,生紙則寫後常因墨跡收縮而生皺紋,裱托之後,筆墨精神全出,麵目一新。生宣中又分厚、薄兩種,厚紙稱夾宣,薄紙稱單宣。夾宣寫字,行筆易凝練,但難於飄逸,用以寫大字不易破,聚墨厚,能產生蒼鬱雄渾的效果,要求書寫者有入木三分的筆力才行。單宣紙較夾宣行筆易流暢,墨色滲化極為敏感,因此要防止線條飄浮。
煮硾宣——就是介於生宣與熟宣之間的半生半熟的紙,兼兩者之長。這種紙對初用宣紙的人來說比較容易掌握。
熟宣——用礬膠製過的宣紙,紙性不化水,宜書小字,作中楷、大字也能使筆法爽健精到,但易生單薄之病。同樣是不吸水,它與機製紙是完全不同的,因熟宣鬆軟易於行筆。
如果為了作品效果的需要,偶爾用其他的紙寫也未嚐不可。
4.硯
作為研磨工具,硯是伴隨墨的使用而發展的。
薑寨遺址的發現,證明距今五千年前我國即開始使用墨硯。早期的硯,多為石板,附有研石或磨杵。到了漢代,出現了人工的鬆煙墨,硯的製作起了變化。磨杵與研石取消了,圓形三足的石硯、陶硯出現了,並開始雕有裝飾花紋。而後,又出現了瓷硯、銅硯、漆硯等。到了隋唐,聚墨多的箕形、圓形有足硯開始流行。
在唐代初中期,先後出現了歙硯、端硯、紅絲石硯以及澄泥硯。這些質地優良的名硯,受到很多文人名士的讚揚。這是我國最早的四大名硯。
宋代,增加了一種名硯——洮河綠。這樣,全國就有五大名硯。
這些名硯,品質不斷提高,雕琢日益精致,因此愈為藝林愛重。其特點分述如下:
端硯,唐代產於廣東端州之高要縣。初采之石作紫色,宋代開三岩,所出作青紫色。明代挖掘水坑,漸出佳石。石色紫中泛青,名色層出不窮。主要紋色有青花、焦葉白、魚腦凍、冰紋凍、鴝鵒眼、翡翠斑、火捺諸種。前幾種紋色,都是證明質地溫潤,發墨細膩的標誌。有此種紋色,即為端石佳品,極受愛重,中外矚目。
歙硯,產於婺源縣,因婺源古屬歙州、故名。歙硯初出,就名震朝野,其質色之妙,為蘇東坡、蔡君謨所推重。因苛求貪索者多,濫采亂掘,到了元代,硯坑塌陷,停產達數百年之久,其中除乾隆年間開采過一次外,一直到建國後的1964年才正式恢複開采。歙石作蒼碧色,主要紋色有金星、銀暈、眉紋、羅紋四大類二十餘種。因為質地堅潤,發墨好,長期以來與端硯並稱。
紅絲石硯,唐代產於山東青州之臨朐縣。此石之精者,是色黃者,繞以紅絲;色紅者,繞以黃色,旋曲繚繞,甚為生動。初出時,以其紋色動人,曾贏得文人讚譽。然此石未正式開采,傳世甚稀。有人以其發墨不甚佳,不甚愛重,故長期以來,名未大顯。
澄泥硯,唐代時係人工所作,產於山西絳縣。夏汛時,工人於汾河中,張以布袋,濾取河中泥沙,加以黃丹、核桃油、玉屑,捏塑雕製,而後燒成。明以後,漸有天然澄泥,多出自江西、安徽、江蘇之長江兩岸,於古河床深部之沉積層,取而為之,頗受歡迎。品種有魚肚白、蟹殼青、蝦頭紅諸種,其佳者布滿“針頭銀星”,極其發墨。
洮河硯,宋代產於甘肅省臨洮縣。石色淡綠,有白色條紋,質地甚細。宋人著作中稱: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此石多從洮河中撈取,產量不多。以其色與他硯相殊,質亦甚佳,頗為人所注目。近年來亦曾出現紅色者,尤為精美。
好的硯石首重石質,以質地細潤,發墨快,宜筆宜墨者為上;次為雕琢,就石磨治,精雅大方,置之案頭,望之心曠神怡;最後是文物價值。由於硯是四寶中的耐用品(筆紙屬易耗品),其壽最永,故能代代流傳,多有銘跋之跡,成為鑒賞家的收藏對象。明清以來佳硯珍品,多用於賞玩。
初學者對硯不必太多講究,選大小合適、發墨較快即可。如果用墨汁,則可以用碟子等來代替。
第三節篆刻工具、材料及其選擇
治印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工藝過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刻印的工具、材料品式很多,初學者可選置一些,不必貪多求好。
1.刻刀
篆刻石章一般用平口刀,這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初學者可先選一把大小適中,便於把握的篆刻刀,形態如圖所示。刀杆的材料長短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關鍵是要挑好刀鋒,刻印時主要用兩個角。若刀角大於90度,便會滑刀,而且筆畫不易刻準,若刀口小於90度,則會走刀不暢。刀刃角度太小則刀鋒銳利刻出的筆畫易光滑;角度太大則刀鋒遲鈍,刻出的筆畫易碎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