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流逝和不斷使用而逐漸流失。因此,“活到老,學到老”就相當於是“加油”、“充電”。
赫特是美國的國會議員,他中學畢業之後,在一家雜貨店裏當店員。有一次,一個摸骨師在摸完了赫特的頭以後,告訴他說:“你有一副很好的頭骨,但一定要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你今後大有好處。”
這番話激發了赫特的信心和信念。他開始認真看書,認真學習。從書中,赫特知道了種種的社會問題,也開始學習思考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這為他日後在議會中的工作奠立了良好的基礎。
原以為一生隻能在雜貨店當學徒的赫特,最終成為了國會議員,原因不是摸骨師預測出了他的命運,而是他有著愛學習的好習慣。
猶太人剛懂事時,母親就會將蜂蜜抹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舔書本上的蜜。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書本是甜的,而且書裏有智慧。在聰明的猶太人眼裏,隻有智慧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是別人偷不走的。而獲取智慧的方法,就是學習。
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愛好學習,善於學習的人呢?學習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們謀生、發展的手段和路徑。
所以,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不斷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一直要堅持學習。“知足者常樂”是一種美德,但是在學習上,則要做到永不滿足,學無止境。
在這方麵,中國封建時代的康熙皇帝,他嗜書好學、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康熙從小就手不釋卷、書不離身。親政後,日理萬機,依然讀書不止。他經常說:“讀一卷書即有一卷之益,讀一日書即有一日之益。”而且,康熙年齡越大,越是喜歡讀書。這位吃羊肉長大的滿族皇帝,比曆代任何一位漢族皇帝都精通漢文化,經、史、子、集、詩、書、音、律,無不精通。
對於西方科學,他的求知欲甚至比現代人還強烈。對天文、曆法、地理、物理、化學、醫學等各種學科都孜孜不倦地鑽研。所以康熙是學貫中西、百科全書式的皇帝第一人。
為什麼要提倡“活到老,學到老”呢?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人生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怎麼能學完呢?何況個人用十幾年所接受的知識,會很快過時。如果不再學習更新,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
人的記憶能力就像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流逝和不斷使用而逐漸流失。因此,“活到老,學到老”就相當於是“加油”、是“充電”。
很多人這樣自我安慰:“現在晚了”、“學了也沒用了”……有著這種漠視學習心態的人,隻能將時間消磨在閑聊、麻將、電視上麵,難怪他們一事無成。
羅馬政治家柯圖80歲時,決定開始學習希臘文;加拿大前最高法院院長威廉爵士在90歲高齡時說:“有許多最好的東西,還在等待我去學習。”宋美齡是60多歲後才開始學習國畫的;魯迅先生在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寫文章;至於80歲拿碩士文憑,90歲拿博士文憑的新聞報道,更是屢見不鮮。對比一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呢?
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在夫人去世後,與從事科技史研究的80多歲的魯桂珍結婚,李約瑟在婚禮上致辭說:“兩個80多歲的老人站在一起,似乎有點滑稽。但是,我的座右銘是:就是遲了,做也比不做強。”
在學習方麵,李約瑟也是這個態度。他37歲那年才開始從事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54歲那年,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到90歲那年,共出版了15卷。他因此成了中國科技史的著名學者。
一萬個歎息抵不上一次真正的行動,過去學習差、底子薄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即刻開始學習,而且堅持下去,活到老就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