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協議隻是緩和了烏東南部地區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避免了局勢擴大和升級。雙方在烏克蘭的競爭和博弈仍將長期存在。
2月12日,當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德國四國領導人走出明斯克獨立宮的時候,國際社會終於長舒一口氣,烏克蘭東部戰爭得以暫時緩解。在經曆了長達17個小時的馬拉鬆談判之後,四方就解決烏克蘭危機問題最終達成停火協議。根據該協議規定,劍拔弩張的烏東部衝突雙方將從15日零時開始停火,並隨後從交戰地區撤出重武器。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會談結束後說,這次會談給解決烏克蘭危機帶來巨大希望,“歐洲可以鬆一口氣了”。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明斯克新協議給人以和平解決衝突的希望,但對此不能抱有過度的幻想,在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道路上還存在重大障礙。
烏克蘭危機去年秋天本來有所起色。2014年9月5日,在歐安組織、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斡旋之下,衝突的烏克蘭政府與東部武裝組織曾經在明斯克達成停火協議。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執行路線圖,雙方流血衝突並沒有完全停止,隻是有所緩和。
進入2015年以後,烏克蘭東南部局勢再次惡化。1月烏克蘭危機驟然升級,烏克蘭政府軍與東部武裝交火激烈,明斯克停火協議徹底淪為一張廢紙。先是一輛搭載平民的巴士被導彈襲擊,隨後政府軍與東部武裝在頓涅茨克機場展開了激烈爭奪,再後來濱海城市馬裏烏波爾遭重武器襲擊,傷亡嚴重。進入2月份以後,烏克蘭東部局勢開始升級,並向其他地區蔓延。東部武裝組織發動了大規模軍事攻勢,不僅完全控製了頓涅茨克機場,還將戰火向盧甘斯克州多個地區和頓涅茨克州南部蔓延。
烏克蘭政府統計數據顯示,剛過去的1月成為烏克蘭東部局勢動蕩以來最血腥月份之一。東部武裝在南部的馬裏烏波爾市加大了軍事打擊力度,政府軍則在該地區進行阻擊。1月24日馬裏烏波爾遭到突然炮擊,造成30名平民死亡,95人受傷。
將近一年的戰爭顯示,烏克蘭政府軍已經無法在軍事上戰勝東部武裝組織。持續不斷的坦克、導彈和訓練有素的誌願者越來越難以應付,波羅申科政府嚐試采取軍事手段解決危機的希望已經破滅。政府軍在東南部地區的軍事失利不斷上升,缺乏足夠的兵力補充和裝備,繼續戰鬥則意味著損失更大,甚至有可能將戰火擴大到周邊地區。東部武裝不斷向南挺進的趨勢如不能得到控製,東部武裝甚至有可能打通連接克裏米亞半島的陸路通道。
在此背景下,明斯克新協議實際上避免了烏政府軍損失擴大化,通過賦予東部組織高度自主權和修改憲法,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帶來新希望。
東部衝突的不斷擴大,不僅威脅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同時也讓美國總統奧巴馬遭受到巨大的國際和國內政治壓力。烏克蘭危機也讓東歐國家深感壓力,它們紛紛要求美國和北約重申安全承諾,增加在東歐的軍事部署。奧巴馬的態度逐漸強硬,簽署了眾參兩院通過的《支持烏克蘭自由法案》。根據該法案,美國將給予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北約之外盟友的地位,並在2015財年向烏提供價值3.5億美元的反坦克炮和穿甲彈等武器裝備,並賦予美國總統向烏提供軍事設備的權力。
美國國會許多共和黨議員對奧巴馬這段時間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方式相當不滿,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甚至批評奧巴馬的外交政策軟弱無能,“要為俄軍隊進入烏克蘭負起部分責任”。眾議院聯邦情報委員會主席羅傑斯也指責奧巴馬行政團隊在處理俄國出兵克裏米亞事件上太過天真。他呼籲奧巴馬別低估普京出兵克裏米亞行動。甚至曾經的同事、前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2014年8月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訪中,也暗示奧巴馬在處理全球危機上太過謹慎,並強調自己和奧巴馬的風格大相徑庭。
美國的態度突然強硬讓歐盟國家倍感壓力,它們擔心此舉引發俄羅斯的直接軍事介入。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說:“我難以想象烏軍獲得更好裝備能震動普京、讓他相信自己軍事上要失敗的情況真能出現。我必須坦率指出這一點。”在2月5日召開的北約防長會議上,荷蘭、意大利的國防官員也明確表示反對援助烏克蘭殺傷性武器,就連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也表示不會提供這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