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傳統文化成為主題詞。中央電視台春節節目采集家風家訓,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傳統文化傳承,《漢字英雄》、《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節目熱播,各地紛紛興辦國學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深水區之時,持續升溫的傳統文化熱,不僅觸摸到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結,更直指世道人心,引領社會風氣。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習近平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曆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習近平前往北京師範大學看望師生。他說,我很不讚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令國人驕傲自豪,可是近代以來,這種文化自信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經曆了沉沉的失落。一方麵,西方殖民者編造了一個人類文明自古以來皆由西方領跑的魔咒,令許多人深迷不疑;另一方麵,麵對西方的強勢,在中國內部,傳統文化淪為陳腐、落後的代名詞,甚至是被掃除的對象。雖然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輸入學理、研究問題、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可是,“研究”與“整理”被冷落了,“輸入”與“再造”失去了根基。
在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如何處理好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成為一大課題。在城鎮化、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過程中,曆史文化名城、名村、古建築、傳統街區、文物被大量拆毀,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瀕臨失傳,鄉規民俗被漠視淡忘的報道頻見報端。在國人物質改善之時,也有不少人覺察到心靈斷裂之苦、精神迷失之痛。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曆史文脈。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失去了有形文物這個載體,文化之“道”就如同無水之舟。2015年1月9日,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留住曆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曆史文物保護工作紀實》,指出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條件,保護曆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1月6日,《福建日報》重新發表習近平2002年為《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習近平在序言中寫道:“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
保護曆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在世界古代文明中,隻有中華文明數千年不曾中斷,並在近代以來戰勝前所未有的苦難煥發新生。理解這一偉大文明並發揚光大其傳統,並不是要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曆史已經證明,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傳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中華文化因此不斷汲取新鮮血液,顯現勃勃生機。“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近30多年來,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展開的改革開放大業,正是對這一光榮傳統的回應。
與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文化熱不同,當下的傳統文化熱,見證著中國人的心靈回歸。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複興。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