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上為對國家、民族、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和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人和事進行紀念,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人們情感的表達。在人文精神中,紀念是人類追求真理、價值高尚和人性善良的反映。從紀念中獲得力量是人類精神實踐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方式。紀念使不朽這一事實得到確立,紀念使精神獲得支撐,紀念把理性充分地擴張。作為意識形態的紀念是一種客觀的記錄。
紀念館是保存紀念的載體之一。
紀念館是法定的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托管者,包容了一切我們已知並認為值得永世存留的文化和自然現象物。所以紀念館既是對人類曆史文化的綿延傳遞,同時也是對人類曆史文化的展示。它所記錄的是真理,它所保存的是文化,它所表現的是曆史。在今天的社會現實生活中,為紀念而專設的館,也許是一個地區、城市的象征,也許更是曆史文化內涵的核心,可能更會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紀念館作為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是情感與精神寄托的場所,是尋求文化原創精神的家園,是聯結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是感悟和思考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關係、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港灣。
充分發揮紀念館的社會作用是對人類曆史的一種負責。審視從事紀念館工作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成果除了作用於保護研究外,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就應該是最大的價值取向。假如一個紀念館不能夠致力於去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存在的價值就會減弱,影響力就會下降,甚至會從社會和人們的記憶中自然地消失。當今社會,市場、策劃、銷售、包裝、定位、管理等概念湧入紀念館,重新組合著紀念館傳統的研究、保護、利用的三大理念。無論我們是接受還是拒絕,適者生存的法則都無情地要求紀念館和它的工作者改革創新,改變觀念,拋棄不適宜的做法和學會麵向市場。
本文通過對歌樂山革命紀念館以及紅岩革命紀念館在市場經濟中的實踐,探討“紅岩聯線”如何經營管理紀念館這一課題。雖然是管窺之見,也隻是盼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對紀念館更加關心和重視,以求得紀念館事業的發展。
一、對“紅岩聯線”產生背景的再認識
(一)全國文化體製改革中的公益性單位試點
重慶作為全國文化體製改革的綜合試點城市,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作為公益性的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曆史機遇。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為什麼要改革?怎樣改革?在對這一課題進行理論的探討之前,不妨先以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為例,從對兩館1990年到2005年投入和產出情況的分析入手,試著找出一些答案。
1990年—2005年兩館投入產出效益表
單位國家投入
(萬 元)門票收入
(萬 元)觀眾量
(萬人)人均
購票額國家對參觀
人次補助額職工人
均年收入紅岩館1048665181785515353元2000元9970元烈士館4570769000003055295元150元13300元上表顯示出兩個問題:一是在同一城市、以同一主題為展示內容的紀念館兩者效益之間的巨大差異;二是類似於一種悖論的不應出現的反差,即政府投入少(或相當於參觀人次的補助低)的紀念館,觀眾卻多;反之,政府投入多(或相當於參觀人次的補助高)的紀念館,觀眾則少。如果對這一現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勢必會得出政府的投入少比多好的結論。而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可能就因此而得不到必要的財政支持,進而影響到事業的發展。的確,如果不對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中的投入進行效績評估,必然嚴重影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作用的發揮;而如果在不對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的情況下,隻希望將來源於公民稅收的政府投入無條件地加大,很可能帶來的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社會職能出現萎縮,從事於這項工作的勞動者隊伍的積極性將受到嚴重影響。必須強調的是,形成上述反差的原因,在於近20年來兩個館在改革力度上的差距。換言之,對類似兩館這樣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政府加大投入是必要的、必需的,但前提是在紀念館改革的基礎上的加大投入。
所以按照“加大投入、轉變機製、提高服務、增強活力”的原則,充分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製和管理體製,整合人力、物力資源,改變文物資源利用不充分、研究力量分散、管理不完善等問題,使以紅岩文化為龍頭的重慶近現代文化資源能形成合力,做大做強紅岩文化,充分發揮其品牌效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和文化旅遊的功能,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僅是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對於推進全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為核心目標,優化內部組合、理順內外關係、實現人財物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就成為改革的具體任務。
2004年經重慶市文化體製改革領導小組批準,重慶市機構編製委員會下發了渝編(2004)49號文件,批準建立紅岩聯線文化研究發展中心。“紅岩聯線”既是指重慶弘揚紅岩精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思路和戰略舉措,又是指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改製後成立的“紅岩聯線文化研發中心”。“紅岩聯線”作為一種戰略思路,它要求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打開思路、放寬視野,從加快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來考慮自身的發展問題,在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起帶動作用;作為一種戰略舉措,它要求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和管理經驗,對全市相關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全市紅岩文化傳播、教育和產業開發網絡。
(二)“紅岩聯線”的出現是重慶博物館事業發展、或許
也是重慶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它除了有鮮明的
時代特征外,更反映出事物發展的一種規律紅岩作為一個地名或人名、乃至於商品名稱已經不乏其數。但是,作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標誌卻是因為與曆史相連。由於我國對博物館的分類指導原則,以八路軍辦事處、南方局曆史內容而建立的紅岩革命紀念館和其後以革命烈士獄中鬥爭曆史內容建立的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都與紅岩這一主題相關。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是用了屬地的紅岩地名涵蓋其曆史內容,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是用了形象的標誌表現了特定的曆史內容。前者的曆史發生地在紅岩村,後者則一是因為小說《紅岩》的影響,二是因為其曆史與南方局的內在邏輯聯係。
在建國40多年的曆史中,並沒有出現兩館在使用紅岩這一主題上的矛盾和問題。出現矛盾和問題是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在全國營造出紅岩熱和“紅岩魂”品牌的創立過程中。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以反映歌樂山革命烈士的展覽不應該使用紅岩這一名稱,因為紅岩反映的是八路軍辦事處、南方局的曆史內容;二是,紅岩形成的精神有其特定的指向,不應該泛用在歌樂山的烈士精神宣傳上;三是,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在全國對紅岩精神的宣傳是不全麵的;四是,紅岩精神源在紅岩村、流在烈士陵園;五是,紅岩精神就是周恩來的精神。出現這樣的問題最關鍵的原因是兩館在事業發展上的不平衡,紅岩這一名稱在《紅岩魂》展覽、展演的火爆中更加強化地指向了在白公館、渣滓洞監獄犧牲的革命烈士精神。
對於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客觀上對紅岩文物、紅岩文化的深化研究和推廣起到了作用,對充分發揮紅岩精神在社會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環境和一些人為的情況存在,雖然解決矛盾和問題的努力出現過,但是沒有最後的結果。經過市委同意,隻是在《紅岩魂》的展覽中對紅岩精神的描述第一次有了較為準確的提法:紅岩精神是以周恩來同誌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親自培育、歌樂山的革命英烈用自己的生命實踐了的一種偉大精神……
紅岩與兩個紀念館的關係究竟如何?紅岩,是專屬一館之內容還是可以囊括兩館所承載之曆史?紅岩的內涵和外延應該怎樣界定?紅岩是一段曆史,站在這個立場上去認識發現兩館的業務內容可以看到如下幾個問題:
南方局負責領導國統區的地下黨組織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以及抗戰後的四川省委、內戰後的上海局都是川東地下黨、重慶地下黨的直接領導。
紅岩確實是因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的紅岩村而使名稱有了曆史的含義。1961年小說《紅岩》的書名是經市委討論決定的,這是基於犧牲在白公館、渣滓洞的烈士都是在南方局的教育培養下成長的事實。應該說當時的決定是對紅岩曆史的正確認識。
紅岩革命紀念館與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在業務宣傳上出現的不平衡是改革發展的問題,不存在使用名稱的專屬問題。
從黨史的角度看,無論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張學良、楊虎城將軍,還是後來犧牲在獄中的民主黨派烈士以及在南方局直接領導下的張露萍、胡其芬等人物和曆史事件,都隻有在紅岩的曆史中才可能得到全麵準確的研究和宣傳。
充分挖掘並傳播兩館曆史藏品的文化內涵,要對紅岩曆史有全麵、科學的掌握及研究,對紅岩的形成、內容、特征、價值有係統的認識。紀念館是博物館中的一種類型,除了博物館的一般功能外,它更強調的是專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紀念館具有鮮明個性和突出特點。建立於文化體製改革中的“紅岩聯線”,就是要將紅岩這一具有鮮明個性和突出特點的主題做強做大。合則強、分則弱,建立於兩館資源整合基礎之上的“紅岩聯線”,絕不是追求企業資源重組的一般意義,它從承擔發展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曆史使命的戰略高度出發,為建立全市紅岩文化的研究、開發和紅岩精神傳播網絡,從事對重慶近現代曆史文化、抗戰文化,特別是紅岩文化的研究和深度開發,創作紅岩文化題材的書籍、戲劇和影視作品,對全市近現代文化產業項目做策劃研究,為重慶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而發揮作用。同時,建設“紅岩聯線”的目的之一,是要改變重慶近現代文化單位相互隔離、各自為戰的狀況,用“紅岩聯線”激活重慶的革命文化資源,實現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這無疑對發展重慶的博物館事業是一大推動。
二、“紅岩聯線”對紅岩文化的新實踐
“紅岩聯線”在整合資源上以兩館為基礎,對重慶地區乃至在全國對帶有革命性、教育性、傳統道德性方麵的曆史文化進行研究開發。這些活動都與紀念館的社會作用的發揮相關聯,任何超出曆史文化研究傳播範圍和領域、以及離開發展主業的開發都不是“紅岩聯線”的興趣所在。當然,對這種擴大紅岩文化外延的做法會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認識,甚至是指責。對此,隻能夠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發展觀去與時俱進。
《中國文物報》發表的《2005年中國博物館事業回首》一文中,在“變化:博物館衍生行業勢頭猛勁”一節中對重慶的“紅岩聯線”有這樣的描寫:“回顧與評論:這幾年,伴隨著博物館建設的發展,博物館的衍生行業迅速膨脹,進入了大發展的時代。2005年正是這樣一個人人都想從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中分得利益的年份。我們先來看業內,南京博物院敏銳地察覺到陳列展覽的社會需求和市場機會,成立了陳列藝術研究所和廣告藝術公司,對外承接展覽,進行市場化運作;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組建了‘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和‘重慶歌樂山文化實業有限公司’,開發出紅岩曆史人物報告展演劇《血鑄紅岩》,並獲取劇院10年經營權,擁有了舉辦演出、講座、培訓的固定場所、設備和服務,為自身發展和繁榮當地文化市場提供了更多選擇;中國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開發中心推出以國家一級文物12種生肖青銅名器為母本,用青銅人工澆鑄方式複製而成的生肖姓氏紀念文物。”
“在業外,伴隨著博物館的大發展,圍繞著文物保管保護、展櫃製作、展覽設計製作、博物館信息化、廣告宣傳等,博物館衍生出的相關產業也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2005年很多相關產業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批佼佼者。”
《中國文物報》對“紅岩聯線”改革探索的報道,對行業用了“伴隨著博物館建設的發展,博物館的衍生行業迅速膨脹,進入了大發展的時代”。“紅岩聯線”對紅岩文化的實踐正是“進入大發展的時代”的探索者。
中央關於發展紅色旅遊的通知,要求把紅色旅遊、綠色旅遊、生態旅遊結合起來,為推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紀念館在紅色旅遊中再次顯示出它的社會價值。今天的社會雖然出現不同利益主體多元化,人會被利益所支配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是,人在現實中更會被信仰所支配,這也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綜觀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人在信仰支配下奮鬥作為的結果,確立了人格不朽這一偉大的事實。它對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人有著不可忽視的激勵作用。人格不朽這一事實的確立,使人的生命意義得到充分的展現。由此,紀念館的價值作用就顯得特別有現實的意義。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從這個意義上講,麵對繁榮發展進步的社會、麵對各種思想以及不同的價值取向、麵對不同的利益主體、麵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紅岩聯線”通過自己的活動效果揭示人的生命意義、生命價值,以及展示人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它展示的是一種精神,它提供給社會的是一種正氣,它給人民的是一種激勵。人文素質的靈魂不是有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它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為人處世的倫理道德。紀念館能夠給人最多的就是人生存的意義、為人處世的方法、價值觀的取向和思想行為的坐標係參照。要實現紀念館的這些目的,就必須麵向市場、麵向群眾、麵向社會。“紅岩聯線”把看重市場、吸引觀眾、感動參觀者作為最大目標。魯迅先生所說的健康的民族文化為“外之既不落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弗失固有的血脈”,也許這是“紅岩聯線”文化實踐的定位。
(一)整合資源、提高利用率是“紅岩聯線”擴大“資
本”的戰略之一科學發展觀的統籌、協調是確立管理原則的思想指導。“紅岩聯線”在對兩館資源整合基礎上,還要對其他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為建立全市紅岩文化的研究、開發和紅岩精神傳播網絡,從事對重慶近現代曆史文化、抗戰文化、特別是紅岩文化的研究和深度開發是“紅岩聯線”發展的目標。擴大視野,由一個館到一群館,從一個環節到多元,把平麵變成立體,聯點成線是重要的策略。在區縣開辦“紅岩文化室”是培育市場的一項長期工作。采取所有權不變、聯合經營的方式在紅色旅遊中推出區縣的景點。“紅岩聯線”聯點成線的旅遊新格局,是“紅岩聯線”追求的致力點之一。結合市場策劃吸引觀眾、感動參觀者的項目是持續發展的關鍵。利用優勢開發有紅岩特色的文化產業是增強造血功能的措施。按照專業需要定向培養研發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是實現目標的前提條件。
資本,“紅岩聯線”的解釋有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有形的資本。包括遺址、文物資料以及技術隊伍。二是無形資本。包括紅岩品牌及衍生的係列產品。對“紅岩聯線”來說整合資源是擴大資本,使遺址、文物資料以及技術隊伍這種有形資本增值,提高含金量;使紅岩品牌及衍生的係列產品得到效益的最大化,增強吸引力。同時,以資本為紐帶展開優勢產業擴張,盡快形成大的產業規模,改變文化產業資源配置過於分散、行業集中度不高、市場份額不大的現行狀況,努力把自己做大做強。
“紅岩聯線”擴大“資本”的戰略是基於:整合人才與智力資源,引進競爭機製;整合文物資源,打造精品展覽;整合管理資源,優化接待服務功能;整合技術資源,提高組織效率;整合市場資源,形成核心競爭力。
“紅岩聯線”擴大“資本”的戰略目標是:以紅岩兩館為中心館,輻射帶動區縣紅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做強有形資本、做大無形資本,形成紅色文化產業管理集團。
(二)創新管理機製是“紅岩聯線”提高服務的主要途徑
之一革命紀念館的發展建設除了堅持公益性的性質和方向外,在經營管理、業務研究、宣傳展示等多方麵都有待於探索新的管理機製。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它必須在管理機製、社會服務、宣傳展示等多方麵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並且要逐步擴大公共服務的範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紅岩聯線”在發展革命紀念館事業、營造紅岩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創新。它主要是通過製度創新和研究開發創新兩個方麵來實現。
第一,“紅岩聯線”的製度創新。
製度,是關於組織行為原則、規範和規劃的體係。製度創新,是通過調整組織的行為準則和利益分配規則,激勵個體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奮鬥。保護個體利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組織效率是製度創新的追求。“紅岩聯線”在製度創新方麵有四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