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文化名城視角下的建築創作(1 / 2)

特稿

作者:張錦秋

摘要:各曆史文化名城的性質、條件不盡相同,在不同條件下的建築創作應該是多元的。在優秀曆史環境中進行創作的建築師,應該自覺的站在曆史高度,以保護和弘揚我國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為出發點,使新建築創作與曆史文化名城和諧共生。通過對陝西曆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黃帝陵祭祀大院三個項目的設計思路介紹,以表達我們怎樣理解中國當代的建築設計如何依托曆史文化背景這一課題的內涵。

關鍵詞:曆史文化名城;建築創作;和諧建築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1-4(3)

1、前言

每一座遺產保護優秀的曆史文化名城,都在其城市建設規劃中千方百計的保留那些構成曆史文脈的重要遺存,使這些曆史坐標的內涵在未來的城市中得到彰顯。在曆史文化名城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建築創作應該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樣的,而要求建築體量、風格、造型、色彩與曆史文化環境相協調,盡量使新建築傳承與發揚所在名城的優秀曆史文化,這一原則是不可動搖的。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的內涵與外延,下麵舉幾個實例說明我們在創作中的思考。

2、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國家級大型博物館。早在1973年周總理就指示陝西要新建一座博物館。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這一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一億四千四百萬元。當時其工程規模是僅次於中國曆史博物館的我國第二大博物館。國家計委下發的任務書要求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應成為陝西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博物館設計對建築師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建築藝術形象和空間的設計處理。我們決定把陝西在曆史上最輝煌時期的唐代建築文化作為這組現代建築的文化基調,也就是後來大家所說的“新唐風”。

同時,從建築類型來看,唐代最高的建築成就應體現在宮殿建築上。我們在建築布局上就采用了“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這個自行總結的“宮殿格局”,從而收到了宏偉、莊重、古樸、典雅的效果。考慮到要使陝西曆史博物館不僅成為一個功能完善的博覽建築,同時還要使其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休息場所,所以采取了室內外空間穿插結合的布局。在觀眾活動範圍內共組織了七個大小不同的庭院。其中三個是聯係展廳與公共服務設施的開敞式庭院,另外四個是被展廳環繞的封閉式小院。這樣的空間設計較為符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意趣。

3、以盛唐文化為內涵,以皇家園林格局為載體,服務於當代的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的規劃設計理念可以說是我們對建築傳承文明這句話豐富內涵理解的具體詮釋,它體現了現代人對盛唐曆史文化的苦苦追尋和發自內心的崇敬。曆史上的唐代曲江與其周圍的慈恩寺大雁塔、杏園、樂遊原、青龍寺等名勝相互連屬,景色秀美,文華薈萃,是盛唐文化典型區域之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上已曲江浜,喧於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劉駕),描述了曲江節日盛況,“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韓愈),記述了文人們多在曲江遊聚的情景。唐昭宗元祐元年,朱溫挾持昭宗遷都洛陽,拆宮室房屋,木料均由渭河運往洛陽。唐長安毀於一旦,曲江芙蓉園亦不複存在。所以,這個設計項目的直接參考資料非常貧乏,既沒有曆史的實物遺址,也沒有任何曆史圖形資料能夠查詢。這裏我要感謝當時曲江管委會的項目前期資料收集工作做得十分紮實。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專門把曆史上有關大唐芙蓉園的唐詩、地方誌、已考證的曆史文獻等文字資料經過係統的整理和歸納交給我們參考,為我們的前期方案設計提供了靈感和依據。在這些文獻資料中,我們從巍峨雄偉的南山(“浮北闕以光定,寫南山而翠橫”唐·王棨)、蜿蜒潺潺的山中溪流(“泉聲遍野八芳洲,擁沫吹花草上流”唐·盧綸)、曲徑通幽的竹林、十裏連天的荷花洲(“露荷迎曙發,灼灼複田田”唐·姚合)等唐代文人所表達的優雅文化意境中去發掘設計構思的立足點。大唐芙蓉園就應該是體現這種盛唐文化淵源和精神意境的場所。為此我們把大唐芙蓉園的設計基調定為在體現唐代皇家園林建築恢弘博大氣勢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散發出盛唐文化的高度文明感召力,使遊人“走進曆史、感受文明”。這種意境不在於小橋、流水、假山、亭、台、樓、榭的堆砌,而是把各個景點、景區納入到皇家園林的格局。全園既有軸線、主從有序,又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豐富空間。

大唐芙蓉園設計的另一個要點是古為今用、服務當代。古典園林與現代公園除卻其內容的巨大差別外,遊客的數量、活動的規模是最大的差異。我們知道頤和園這種皇家園林規模都很大。我讀研究生時主要就是研究頤和園。當時發現這麼大一個園林居然沒有一處較大的公眾活動場所,沒有一個能開展稍微有點規模的群眾性多功能活動的大廳。一到節假日總是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這麼大的山水園林隻是為少數統治階層服務的,所以建築群的內部空間和園林的外部公共場所都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群眾性活動的需要。我們設計的大唐芙蓉園是服務於當代的主題公園,有效的古今結合處理是我們設計的一個重點。首先、我們規劃了豐富多彩的廣場體係為主題公園的多功能服務提供可能。作為大型的現代化公園,為集會、展覽、演藝所提供的大量室外公共場地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唐芙蓉園中的西、南、北三個大門內外都設計了便於大量人流集散的廣場。紫雲樓南北廣場、仕女館內外廣場、杏園廣場、“詩魂”群雕廣場、擂台戲樓廣場等等在園林中構成了豐富的廣場體係。其次、統籌規劃了不同級別的道路以滿足現代消防、公眾遊覽、後勤運輸等的綜合功能需要。根據公園與曲江新區的區位關係,分析得出主要人流、車流都來自西側,所以,園西的道路是主幹道,園南道路為次要幹道。從遊覽的角度,園內設有主路、支路、小路三級園路。主路由二環組成,大環為環湖路,連接湖區各景點,小環則環繞中軸區同時連結了東、西兩翼。將主環路做寬,除人流之外還滿足遊覽電瓶車、消防、疏散、救護、運輸、清潔等車輛通行的要求。全園各大門均分別設有人、車出入口,配以停車場(庫)。主入口西大門外設有複道,以解決入園車流與過境交通的關係。如今在建成的大唐芙蓉園中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公眾活動,它不僅是一個風景秀美的環境,更是~個能夠在滿足現代人對古典園林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時,兼顧服務於現代社會需求的多功能設計,這是大唐芙蓉園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