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這麼大,爺爺和哥哥從來沒有操心過自己的功課。小時候,大哥和二姐的學業永遠是他們林家的驕傲。林栩清楚地記得爺爺在別人麵前稱讚自己孫子孫女的神情。小林栩心裏羨慕極了。從小,他就與林楊不同,喜歡纏在哥哥姐姐身邊看他們讀書,林栩至今仍然保留著林楓等人的習慣。考完試,無論多少分,無論考得好考得壞,他都會認真地進行總結。身邊許多人往往有應付考試,及格萬歲。林栩很不以為然。學習是為自己的,考試是給自已看的,又不是給其他人看的。考得好並不等於你掌握得好,但掌握得不好就一定考不好。試後的總結總能讓他發現自己的遺漏和疏失。林栩對此樂之不疲,這才是考試真正的目的。耳濡目染之中,林栩愛上了學習,愛上了讀書。他不似林楊沒事喜歡瘋跑,林栩閑下來就喜歡泡書屋,捧著幾本書坐在後山的矮脖子樹上讀。再有機會就跟爺爺手下那些幕僚談古說今。若不是家族的背景在,沒有人會認為林栩與林洪亮有關,在林栩身上,少的是一份霸氣,多的是一份儒雅。
張小強手下頗有“能人將士”。人越是有才越是對世道感到不平,從古至今,懷才不遇的人還少嗎?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究不可能跟政府對抗,何況當時是中國十年最黑暗的時期。自命不凡的人被壓迫總忍不住要反抗,這一反抗得來的便是滅頂之災。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被逼上“梁山”、“半路出家”,是張小強“收留”了他們。所謂“一物降一物”,能收服能者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張小強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也沒人敢說他是一個普通人。孔孟之道講究仁義,提倡中庸。當全社會都“不仁不義”時,遙遠的洪幫就是一塊“淨土”,一塊“絕對的淨土”。他們的當家可以為自己的兄弟不惜血本,然而當手下人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他也會毫不留情地處之以幫規。法律是由人製定的,隻有人人遵守法律,法律才真正有意義。外麵的同胞虛張正義,卻又打歪了正義的天平,倒不如洪幫的幫規來得公正公開。這些能人中絕大多數本隻想找一個暫時犧身之所,等來年平反昭雪,卻沒想到與幫會越來越有感情。當人心底的本能和野性被自然法則所呼喚時,他們便再也不舍得釋懷。張小強對這班人敬重有加,他從小跟了陳啟亮,沒讀過書,連僅僅識得的幾個字也是陳啟亮教的,陳啟亮自己沒文化,隻能教他這麼多。
轉到香港,這個相對“平靜”的地方,張小強在這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裏領教了文化的重要性,學識不可或缺的地位。兒子林洪亮已然如此,是沒有辦法的了,早年就回內陸學藝,隻能寄希望他自身對知識的渴求,畢竟他身上肩負著振興洪幫、重歸故土的重擔。張小強說服自己“自私”一回,把他推向旋渦之中,水生火熱之中,任其自生自滅。其實,自從林洪亮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張小強的心裏早就後悔了。等林洪亮把幾個孩子送到他身邊,張小強就下定決心不讓孩子涉足幫會,好好讀書,將來成就另一番天地。鑒於他們特殊的身份,張小強還是派人教他們功夫,當然,學會自保還是必要的。好在孫子孫女們都很爭氣,在哪個領域都首屈一指,這點讓張小強很是欣慰,他好歹可以對得起林洪亮了。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孫子們一夜間就失去父親,而且他們的父親死得不明不白。他對不起兒子,也對不起孫子,他早就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踏上了就沒有返回的餘地。可是,他還是讓兒子去走。他曾經千方百計地說服自己,不能讓孫子走這條路,可是,當他麵對長孫懇求的目光時,張小強一切的防線項刻間蕩然無存。他知道自己無法剝奪這孩子繼承父親家業的權利,不能打消這孩子的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