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換做其他事情,說不定她也就讓了。
可此事關係到她的後半輩子,她哪裏還有退路,幹脆不去看劉武的臉龐,立場已經十分明顯了。
竇太後執掌後宮多年,自然能猜到自家女兒的心思。
“如此也好,為以視公平,跟劉榮關係比較親密的人就不適宜參合了,比如他的母妃,兄弟,以及姑姑等。”
薑畢竟是老的辣,簡單的一句話就將館陶等人排除在人選之外。
館陶公主劉嫖對此自然非常不滿,正要出聲抗議的時候,卻聽到耳邊傳來劉榮的聲音。
“孫兒謹遵皇祖母的教誨。”
劉榮的反應讓在場所有人都驚訝不已。
刨除了竇太後口中的這些人外,現場就隻剩下了一些諸侯王和竇家的人。
而後者這些人是不可能為了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去得罪竇老太太的。
“哎,還是太年輕了!”
一些人在心底微微歎息道。
換成他們的話,說什麼也不會開口。
直接搬個小板凳,坐觀館陶去胡攪蠻纏。
看這個老太太到底是寵愛幼子,還是心疼長女。
“如此,一言為定。”
竇太後顯然也是想到了這一節,生怕對方反悔,連忙補充了一句。
她此前沒有想到館陶居然會如此力挺劉榮。
真要是夾在女兒和兒子的中間,那她可就真的要左右為難了。
所幸局麵還沒到最糟糕的那一步。
想到這,老太太不禁對這個孫子生出了些許感激之意。
劉榮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再次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他自席間走了出來,環視了一周。
然後,走到了竇家外戚裏這一代的領軍人物竇嬰的席前,恭敬的行了一禮,道:“小子平日裏常聽父皇說中大夫,博聞廣記,胸有韜略,為人方正,當為我等之榜樣。”
“竇公所說之話,當能讓人信服。”
劉榮的這番話才一出口,便引得在場之人議論紛紛。
這竇嬰可是當朝竇太後的親侄子,被老太太評為“我竇家之千裏駒也”。
由此可知兩人的關係有多麼親?密。
劉榮請這人出麵,豈不是拱手將儲君之位讓與他人麼?
竇太後的臉上露出了明顯的笑意,以為劉榮已經屈服在她的意誌之下。
心中暗道:這可真是個好孩子,以後當不能讓其受委屈了。
景帝劉啟則微微蹙起了眉頭,暗自尋思,他什麼時候說過類似的話?
記憶裏倒是隨口誇獎過竇嬰幾句,莫不是被這小子記到心裏去了。
不過,這倒是走了一步好棋。
以劉啟對這位竇嬰的了解,後者的說詞當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陛下謬讚,臣慚愧。”
竇嬰的臉上也露出了詫異之色,他怎麼也沒想到,劉榮會選擇他這個竇家的人來代為執言。
“既如此,那臣便說兩句。”
他向來推崇儒術,對於禮儀綱常最是看重不過。
漢家曆來隻有父傳子,哪有兄終弟及的事發生。
在竇嬰看來,這是違背了先王的教誨,是對劉氏曆代先祖的不敬。
所以,就算劉榮不把他推出來,在這件事上他也不會坐視不理。
當下便庭身道:“臣以為,此事不妥。”
旁邊的竇廣國頓時就急的跳腳,不斷的向著竇嬰使著眼色。
他分明看到宴席首位上老太太臉上已經布滿了陰雲。
這個時期的竇嬰還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人。
為了心中的道,哪怕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更別說隻是得罪當朝太後。
“父子相傳,此乃祖製,妄自破壞,隻會是取禍之道!”
此言擲地有聲,令人震耳欲聾。
誰也不曾想到,這竇嬰居然會如此旗幟鮮明的反駁了竇太後的提議。
連竇家內部都有著如此巨大的分歧,這老太太做事未免……
現場眾人心中不禁生出了一絲不敬的念頭,心知此事今日勢必難以有個結果了。
同時,許多人也暗自佩服劉榮的眼光。
這識人之明,已然是高下立判。
席間,梁王劉武漲紅的麵孔,雙眼幾欲噴出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