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劉啟是抱著一副看熱鬧的心態,聽到這番話後,心中猛然升起了一把火,久久無法自已。
“不愧是朕之麒麟兒!”
話才剛出口,他便豁然收聲。
這裏是朝堂,不是自家後院,很多事情容不得他隨心所欲。
皇帝的聲音雖然不大,卻已經足夠讓近處的宦官和親信大臣們聽見。
這些人看向劉榮的目光便有了絕大的不同,別看皇長子與皇太子隻有一字之差,但兩者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
漢朝的太子可以說是曆朝曆代中權利最大的,不僅可以開府建衙,還擁有自己的封地和直屬的軍隊。
在眾大臣之中,梁王劉武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
他不僅是劉啟的弟弟,還是當朝竇太後最小的兒子,深受後者寵愛。
更為重要的是,梁國的封地就在東都洛陽,正好擋在了吳楚等國進關的路上。
可以說梁國一旦倒向藩王一方,整個劉氏的江山立刻就要風雲變色。
反之,如果不拿下粱國,藩王的大軍也絕不敢冒著後路被斷的風險進攻關內。
梁王劉武入京數月,按理說早就應該返回封國了。
但滿朝上下卻無人敢提這個話,竇老太後疼愛小兒子是出了名的,誰也不想被那個瞎眼婆子給記恨上。
聽到皇帝哥哥的話,劉武是有些不大痛快的。
因為就在不久之前,劉啟還在酒後對他說過,百年之後將傳位於他的話。
盡管劉啟酒醒後絕口不提,這件事卻在劉武心裏紮了根。
“看來隻能稍後再找母後商量商量!”
劉武相信,以竇太後對自己的寵愛,恐怕是很樂於看到他常陪伴與老人的膝下。
看著慷慨激昂的皇長子劉榮,博士官張子健沉默了半晌,才躬身行了一禮道:
“殿下的胸襟和誌向讓臣欽佩,隻是戰亂一起,恐非百姓之福。”
盡管劉榮的話讓人熱血沸騰,但他堅信自己的主張才是最正確的,才是對大漢的百姓最有利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
理念上才差異根本就不是一兩句話所能夠消除的。
劉榮對此也不甚在意,他今天的收獲已經夠大了。
這隻從那一排武將眼中滿滿的善意就可以看的出來。
接下來的朝議就沒有劉榮插嘴的餘地了。
不是某某上奏哪裏受災,就是誰誰上奏哪裏需要賑濟。
劉榮雖然沒有說話,卻是默默的熟悉著朝堂的運轉程序。
往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有時候卻能起到大作用。
到了下朝的時候,滿大殿的官員們魚貫而出。
從未央宮出來,劉榮尋思著是不是到母親粟姬那裏去混頓飯吃。
記憶中這女人雖然做事糊塗,脾氣也有點暴躁,但對他還是極好的。
他決定找個機會跟粟姬談一談,不求能得到便宜老爹劉啟的寵愛,至少也不能讓劉啟心生厭惡。
走著皺著,不遠處靠近宮門的地方出來一陣私語之聲。
其中好像有提到自己的名字,劉榮不禁留起了心思,悄聲走了過去。
“我決定了,等回去之後便聯係師長同窗,鼓噪出聲勢,務必不能讓大殿下登上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