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稻育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1 / 1)

水稻育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植保土肥

1 播種量過大。在育秧過程中,不論是新開發稻區還是老稻區,播種量過大的現象都有所發生。實際操作時,機插每盤播種量增加到150-250克,拋秧每孔增加到8-10粒,甚至10粒以上,由於播種量過大,造成秧苗瘦弱,色澤不正,移栽到本田後,表現為緩苗慢,分蘖力差。因此,一定要按標準適量播種,機械插秧播種量,以每盤100-130克為宜,手插秧以300-350克為宜,拋秧以每孔4-6粒種子為宜。

2 育苗操作不當。一些農戶在水稻育苗過程中,沒能按照水稻育苗的技術標準,認真執行,出現秧苗不齊,秧苗弱小等問題,導致移栽到本田後返青延遲,抗病力下降,以致減產。另一方麵壯秧劑沒拌勻,部分種子在土中直接受藥害,導致出苗不齊;秧苗沒拱土時就澆水,水流把床麵的除草劑衝到一起,使部分地方的種子在土中受除草劑藥害,出苗不齊。再有棚膜原因,導致出苗不齊。藍色膜在溫度低,光照少情況下,棚內發暗,秧苗出得不齊,而白色膜在這種情況下亮些,出苗整齊。氣溫正常時,藍膜和白膜都出苗整齊。要培育壯苗必須做到,壯秧劑與苗床土混拌均勻,苗床澆適水。在2葉期前,原則上不要澆水,沒出苗時更不要澆水。覆土時必須過篩,薄厚均勻,厚度在0.5-1厘米,在秧苗立針期撤去地膜後,要每天早上通一次風,時間僅5分鍾,隨秧苗長大,秧苗通風時間相應延長,這樣才能培育出壯苗、健苗。

3 揀苗存在的問題。煉苗是預防生理性立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生理性立枯病的發生與早春氣溫的變化有很大關係,一般連續出現10%以下低溫或溫度不穩定,忽高忽低的時候就極易發病,筆者所在縣部分稻區由於延後煉苗始期,一葉一心到二葉一心期床內溫度經常超過30%,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秧苗的素質,削弱了秧苗抗低溫的能力,一旦遇上不良氣候條件,加重生理性立枯病的發生程度,由於延遲煉苗時間或者不煉苗,再加上播種量過大,就會形成“牛毛苗”:絨密、細長、嬌弱、抗逆性差,易得病,秧苗上插秧機後很容易被攔腰切斷或損傷根係。因此,水稻育秧工作中,應重視煉苗,應在秧苗出齊後一葉一心期開始煉苗,剛開始通風煉苗時,要在秧床背風麵小量通風,隨苗齡的增加和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增大通風量,秧苗l葉期,棚內溫度不高於28℃;秧苗2葉期,棚內溫度不高於25℃;秧苗3葉期,棚內溫度不高於22℃,當晝夜平均溫度穩定在12℃以上時,可揭膜完全通風,通過煉苗,來增強秧苗耐風寒,抗病的性能。

4 立枯病的防治問題。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容易發生的病害而且發病後擴散迅速,防治立枯病除了要及時煉苗外,重要的措施還有苗床酸化水處理和藥劑處理等。①酸化水處理。筆者所在縣土壤的pH值在6.5-8之間,且對酸的緩衝性較大,河水和井水為中性稍偏堿,pH值在7-7.5之間,據試驗表明,用pH為4的酸化水將床土酸度調到pH為5-5.5,7-10天後pH值又回升到6.5-7.5,這樣的酸堿環境水稻秧苗是不能正常成長的,筆者所在縣的部分稻區在育苗時一般隻調一次酸,致使pH值上升而容易得病,因此,應該視情況每周澆一次pH為4的酸化水,達到壓堿防病的目的。

②藥劑處理。在容易發生立枯病的地方隻在播種時用敵克鬆消毒一次是不夠的,應該視苗情在秧苗一葉一心後補澆1-2次70%敵克鬆1000-2000倍液防治立枯病或30%瑞苗清,播種時做床土消毒或發病初期莖葉噴霧,每平方米用1毫升兌水2-3千克,每瓶瑞苗清50毫升可用50平方米苗床,具有生根、壯苗、防病三效合一功能。或用97%惡黴靈播種時為床土消毒,每平方米用1克,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1.5克;或用20%移栽靈播種時為床土消毒,每平方米1-2毫升,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2~3毫升,秧苗3葉期後青枯病嚴重的苗床立即灌水上床,水層高度為苗床的2/3,進行串灌。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局 於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