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兄長說的是啊,在此小女子也代我這個童心未泯的哥哥,給小哥你陪個不是。”玲也學著林家仁的樣子,拱手賠禮。
這倆貨是鬧哪樣?玩夠了不玩了?最好如此。
書生接受的教育肯定是循規蹈矩的古代傳統教育一條龍,本著你既然賠禮了,我肯定不能不接受的原則,也是很快做出還禮。
“對了還沒來得及自我介紹呢,我叫龐衝,她叫龐玲,南郡人。初次見麵還請多多指教!”林家仁確實是玩夠了,既然對方沒說醫藥費什麼的而且對於自己的組團調/戲還那麼配合,就姑且算個好人,可以認識認識,橫豎現在也沒別的事情。
“哪裏哪裏,指教不敢當。”書生心想隻要你不搞我就行了,“在下姓王名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人。”
王粲,這名字好熟悉,難道是“七子之冠冕”的那個王粲?
“敢問王兄,剛才那個歌……”
“正是在下拙作《矛俞新福歌》。”一般人說道自己作品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眉飛色舞恨不得多講幾句,可是王粲卻是自嘲了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俗物罷了。”林家仁後來才知道,他是故意這麼說的,原因倒也簡單:他的作品受上層人物欣賞是事實沒錯,但是他們隻是把王粲當做個樂師來看待,根本不可能給他他想要的政治舞台,更別說給他什麼官職了,簡單點說,他現在處於懷才不遇的階段。
這樣一來,林家仁基本上可以確定對方就是那個王粲了。
王粲,東漢末年乃至魏晉年間文學方麵的傑出代表,“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史書記載“貌寢而體弱通侻”,直譯的話是麵貌醜陋而且體弱多病、做事隨隨便便。意譯的話就是長相不咋地、體質很一般、但是不拘小節。興趣除了寫詩寫歌寫賦以外,還有個很奇葩的愛好,那就是喜歡聽驢叫,一聽驢叫就來精神,所以林家仁看書的時候對他印象很深。(就這段記載搞得我很懷疑這貨是不是被寫史書的人黑了,單指長相和愛好來說。)
所謂的建安七子,有名的除了王粲以外,還有孔融,就是小時候讓梨名垂千古從此登上曆朝曆代思想品德教科書的那位,好在沒人在意他長大了做的那些事情(想知道的自己查,搜索“覆巢之下無完卵”就行了),順便說一句這貨是建安七子之首。“冠冕”卻不是“首”,由此可見那個年代名聲的確可以決定一些東西。
陳琳,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官渡之戰前,寫了一篇檄文罵了曹操祖宗十八代而且極其富有感染力,最後曹操還既往不咎讓他替了郭嘉死後軍師祭酒的位置。
這些人不是奇才就是怪胎,反正個頂個的引領風騷。
當然建安七子什麼的,林家仁不怎麼關心,他關心的是王粲的作品。這家夥真心是個奇人,不僅寫詩詞歌賦,還寫。沒錯跟某K上麵的苦逼寫手一樣寫,不過人家不苦逼,人家寫的很寫意,《漢末英雄記》就是他的著作,但是全書已佚,隻有些段落被錄逸了下來,沒能看到全本真的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