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模型和相互作用機製研究(1 / 2)

宏觀經濟

作者:朱鵬

摘要:隨著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資源、環境等要素對城市發展的約束日益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越發顯得重要。文章在對城市綜合承載力內涵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借鑒城市競爭力、城市經營、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等理論,構建了由基礎承載力係統、硬件承載力係統、軟件承載力係統和承載力結合係統共同組成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模型,並通過構建它們相互作用的機製模型來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關鍵詞: 城市 綜合承載力 結構模型 作用機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數量、人口迅速擴張,城市經濟高速發展。與此同時,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與承載能力相關的城區人口過密、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滯後等一係列製約城市發展瓶頸問題。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麵臨的資源短缺、環境退化、開發無序等一係列問題,很有必要對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內涵、結構模型以及內部相互作用的機製進行研究。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於2005年1月提出要著重研究城市綜合承載能力。200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明確規定,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2007年全國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各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統籌城鄉規劃,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始終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核心。

一、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內涵

自2005年以來,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概念。

羅亞蒙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包括兩種,一是戰略意義上的城市承載力,二是技術層麵上的城市承載力。研究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首先要解決戰略意義上的承載力問題,主要包括:城市的地理基礎承載能力,如水和土地等,這是最根本的承載能力,決定了城市能建多大;二是城市的功能,即城市的發展動力問題,決定了一個城市能有多大。

葉裕民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是指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城市人口及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城市綜合承載力已經超越了原來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即整個城市能容納多少人口,能承擔多少就業,能提供什麼程度的生活質量等,它是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的有機結合體。

呂斌認為,城市綜合承載力必須強調三個承載力:一個是基於糧食安全底線的土地承載力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城鎮化規模非常重要的一個約束條件;第二個是環境資源承載力,即生態或環境的安全格局問題,這個承載力也對我們城鎮化的模式包括規模和速度,構成一種約束條件;第三個承載力是就業崗位的承載力。譚文墾、石憶邵、孫莉等人認為,綜合承載力還要考慮人的忍受能力。

綜上,城市綜合承載力應包括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這是一個有機的結合,而不是簡單的相加。城市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是城市最根本的承載能力,決定了城市能建多大,同時影響城市經濟和社會承載力;城市經濟和社會承載力主要決定和體現了城市功能,它們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規模、所能容納的就業人數以及所能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總之,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決定了城市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的能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二、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模型

(一)係統模型

根據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內涵,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借鑒城市競爭力、城市經營、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等理論,構建如下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模型圖

(二)係統構成

城市承載力是個複雜的係統,其眾多要素和子係統以不同方式存在,共同構成城市綜合承載力,從而支撐城市人口社會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城市綜合承載力由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社會承載力組成,它的大小由這兩部分決定。同時,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由基礎承載力係統決定的。基礎承載力係統包括城市生態環境、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要素;經濟社會承載力是由硬件承載力係統、軟件承載力係統和承載力結合係統決定的。硬件承載力係統包括道路、管網、公用建築等各種城市內外交通和公用設施等,軟件承載力係統包括城市文化、製度、管理、科技、學習、開放等,承載力結合係統則是指城市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