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彼岸花開(1 / 2)

修士的洞天又被稱作洞天福地。而佛門的佛土也有“極樂淨土”之稱。可眼下這大日光佛土的情景哪裏像是一片極樂淨土的樣子?

若說是天脊高原這種苦寒之地的一個縮影還差不多。

在墨陽經曆過的眾多洞天結界之中,最為奇特的就是東洋之地的天高原洞天與自家的隱靈洞天了。

鬼子的天高原洞天是一片焦枯的大地,就跟傳說中的熔岩地獄差不多的。而破敗了的隱靈洞天則像是一處荒廢了的村野深山。跟所謂的“洞天福地”四個字完全不掛鉤。

可是此刻看到這天脊佛門的大日光佛土。如果論起其不尋常之處,恐怕隱靈洞天和天高原洞天就要靠邊站,排到第二和第三去了。

隱靈洞天會是那種荒廢的景象墨陽當然知道怎麼回事,因為就是那處洞天真的荒廢了幾千年,無人打理的原因。而天高原洞天的那副場景也可以理解為小鬼子邪魔外道,“品位”獨特……可這大日光洞天怎麼回事?

天脊佛門依舊昌盛啊,難道這些佛門喇嘛每天都隻知道埋頭苦修,根本就不注意營建自己的老窩?

“苦修?”

墨陽腦中靈光一閃,突然回味起了這兩個字,瞬間有種想拍腦門的衝動,恍然而悟了:原來這大日光佛土中的這番景象和這群喇嘛的修行方式有關。

天脊高原上的這群喇嘛的修行方式就是苦修。就算在修行界之外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天脊高原是世界上最為苦寒之地,有些地方甚至比兩極之地還要惡劣。當然也就是最為適合苦修的地方。

在天脊佛門之中,這種苦修貫穿始終。所以不但是外麵的天脊高原,就連他們這“極樂佛土”也是這樣一副景象了。

其實,這也是佛門千萬年來能一直紮根天脊高原,始終曆劫不朽的原因。

有道是環境造就世界觀。就天脊高原這種艱苦的生存環境,也隻有這種苦修法門能適應這裏。墨陽覺得,如果有道士來這天脊高原上布道唱德,那是肯定行不通的。

道門追求的是什麼?是長生久視,逍遙自在。但在這種苦寒的地方如何逍遙,如何自在?就算有一身驚人神通,不懼惡劣環境的道門高人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地方。太苦了。就更不要說生活在這裏的普通人。

你如果對一個普通人說讓他在這種艱苦地方逍遙世間還長生久視,他肯定拿鞋底伺候你。

相反,佛門就不一樣。佛門講究的是涅槃極樂。這就與這裏的環境想匹配了。所謂涅槃極樂就是結束苦惱得極樂的意思。世間皆苦,出身在痛苦之地,又不願長生於痛苦之中,那麼就在這痛苦和厭倦之中反省和領悟,去尋找那真正的極樂淨土吧!

苦之極致,彼岸花開!

苦中悟道,是生出離心!

這是墨陽邊走邊想到的一些領悟。這種領悟當然不是他在胡思亂想,也和他的修行之路息息相關。

墨陽不是苦行僧,當然不會就此頓悟苦中得樂的真理而直接到達彼岸,他想到的是另外的事情。

“原來眾生之相,皆和他們的際遇有關。窮的想要富,弱的想變強,苦的想得樂。個人的出身、遭遇,決定他們的人生追求。眾生茫茫,紅塵迷亂,好像深不可測,其實一直有一種真理藏在背後,都是有跡可循的!”

“世事繁亂,天道恒常。”

於是,墨陽的心中便又多了一絲明悟。前方的迷霧之中,仿佛有一條道路隱隱現形。

一座巍峨的山峰出現在前方。墨陽和小喇嘛宗格彌沃來到了小須彌山下。

這座小須彌山,卻是這大日光佛土中唯一獨特的地方了。與其他地方的那種類似天脊高原的苦寒之地不同。這裏是另外一番景象。

方才在高空看去,便能感覺此山甚是磅礴,神識之中能感到一種浩瀚的威壓。而現在他到了這山腳下才發現這座雄峰比想象中的還要高大一些。

遠處看去,此山層次分明,近處觀之亦是如此。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此刻在山半腰往下的地方多了一層洶湧翻動的浮雲,壓的很低,漂浮在第四層顏色的山體之上。再往上看就看不清是什麼景象了。

“這小須彌山和我佛門的修行息息相關。這裏的每一種顏色的山體象征著我佛門修行的每一層次第!”一旁的小喇嘛不失時機的解釋道:“像這雲層下麵的這四層,乃是地獄餓鬼道!”

“地獄餓鬼道?”墨陽聽到這個詞不由想起了佛門的六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