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集體自衛權”鬆綁衝誰而來?(1 / 1)

日本“集體自衛權”鬆綁衝誰而來?

環球大家談

盡管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不斷,安倍晉三內閣還是在7月1日內閣會議通過決議,修改憲法解釋,部分解禁爭議已久的“集體自衛權”。換句話說,在日本敗戰近69年後,安倍晉三終於突破戰後日本和平憲法“非戰九條”長達68年的限製,讓日本重新擁有發動戰爭的主動權,其意義和影響非同小可。

為何在這樣一個觸及日本和平憲法底線的問題上,日本國內的反對聲音無法阻止安倍內閣的一意孤行?這是由深刻的內外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當然是美國改變態度。日本戰敗後,雖然廣大人民厭戰反戰,但主導日本製定放棄戰爭憲法的,正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慘重的美國。但隨著美國在全球的獨霸地位動搖,美國默許或鼓動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以幫助美國全球反恐,援助中東戰事,阻嚇朝鮮動武,並遏製中國崛起。美國“放虎歸山”的要求,可謂正中安倍和右翼勢力的下懷。

其次,日本經濟稱霸世界的企圖遭挫。戰後日本,保守右翼的自民黨長期執政,其中多次有右翼暴走的騷動,但保守政治主流依然維持和平憲法。理由很簡單,他們認為利用日本經濟起飛的奇跡,可以用“非戰爭”的經濟力量,讓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甚至可影響美國的施政方向。誰知,日本經濟壯大,先是遭到美國的“狙擊”,之後在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崛起衝擊下,日本陷入近20年的經濟低迷。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不斷下降,國民自信心也跌入穀底。因此,日本國民幻想右翼強硬的政治領袖能重振國家信心,可帶動經濟再度雄飛。這就成為安倍修憲擴軍的社會基礎。

再次,朝鮮發展核武的極端國策,對日本刺激極大,也被右翼用來煽動民意,成為支持修憲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在鴉片戰爭後一直受到日本輕視的中國,經過30年的“鳳凰涅盤”,搖身成為亞洲第一超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威脅論”成為安倍修憲的又一借口。

正因如此,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對中國挑戰最大。一、日本在軍事上鬆綁後,自然強化其利用美國組織“亞洲北約”、圍堵中國的動力,與中國爭奪東亞龍頭老大的競爭更趨激烈。二、日本此舉,勢必刺激朝鮮,由此引發戰爭危機和軍備競爭,威脅中國發展經濟的外部環境。三、日本此舉或許也會微妙刺激台獨勢力的消長,為兩岸關係帶來新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