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糊塗之奧妙的聰明,能“合乎天理,順乎人情”,是真正的明智者,處處受到歡迎。
“糊塗”是升華之後的聰明,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策略,如果你能學會這種“糊塗”之道,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更順遂。
必要時不妨裝癡賣傻
有一個成語叫作“大智若愚”,就是說一個人聰明到極點時,看起來就像傻瓜一樣。不過人家是裝傻,這是聰明人的最高境界;看起來是一無所知,其實是無所不知。裝傻就是為了等待最有利時機,就是為了免遭尷尬,為了反擊。會裝傻的人永遠也不會吃虧。
日本人的談判作風是“製定決策時慢條斯理,實行決策時雷厲風行”。這與日本“慢慢地進行變革”的觀念有密切關係,對於阻礙事情發展的障礙物,他們並不強求推動。也就是說,當談判受阻時,談判者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將障礙物炸掉,而是在其周圍找到一條出路,另辟蹊徑。日本人慢條斯理地做決策,裝癡賣傻不回應,往往使談判對手失去冷靜,形成壓力,從而大獲全勝。
在談判交戰中,日本人常常表麵裝糊塗,心中有算計,蓄勢待發,伺機令對方讓步或誘使對方上當。據說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就引進美製飛機的問題與美國某飛機製造廠商進行談判。為了使日方了解產品的性能,美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模型、圖表、數據、資料和幻燈片。談判一開始,美方代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解,日方隻是埋頭做筆記,一言不發。這樣過了幾天,等進入實質性談判時,日方仍對價格等問題一言不發,美方問道:“你們認為如何?”日方代表迷惘地回答:“我們不明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美方有些急躁。日方代表仍裝癡賣傻地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美方代表眼看這項交易將前功盡棄,十分沮喪地說:“那麼,你們希望我們怎麼辦?”日方提出:“你們可以把全部資料再為我們重新解釋一遍嗎?”美方不得已,耐著性子又重複了一遍。這樣反複幾次,結果自然是日本人把價格壓到最低點。其實,美國人就是上了“不明白”的當。
假癡不癲是做人哲學中的一種詭道術,但並不違反道德規範,就看利用者采取什麼方式和以此幹什麼。日本人在談判時借此挫其銳氣,使對手筋疲力竭,做出讓步。
做人是一門複雜的學問,當你在處理紛擾的人事問題時,裝癡賣傻就是最聰明的辦法。一問三不知,對方也拿你沒轍,而你正好可以把事情拖延下去。拖延不是怯懦,也不是為了卸責,它是一種權變手段,讓自己立於主動地位,靜觀事物變化,再依據形式,做出有利於己的最後決策。
在與人交往中,裝癡賣傻也會讓你左右逢源。比如說言語交際中,故意說“癡言呆語”,會使你的語言幽默風趣、妙趣橫生,創造輕鬆、活潑、詼諧的交際氛圍。故作“癡言呆語”首先會讓人詫異,感到“荒唐至極”,瞬間思考後便恍然大悟,覺得巧妙絕倫、諧趣無窮,發出會心的微笑,讚美說話者超人的智慧和風趣的幽默。古某常向人們吹噓自己是位好獵手,沾沾自喜地談論自己高明的槍法,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獵,朋友指著河裏一隻野鴨請他開槍,他瞄了一下扣動扳機,但沒有打中,野鴨飛走了。朋友為他難為情,他卻毫不介意,對朋友說:“真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死鴨子能飛呢!”朋友聽了捧腹大笑,尷尬無形中被化解了。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死鴨子能飛”是“荒唐無比”的“癡言呆語”。正是這句“癡言呆語”,才給自己解脫了窘境,多麼巧妙,多麼有趣、可笑,是假癡呆非癡呆。
英國文豪蕭伯納素以幽默著稱。有一次,一位小姑娘對他說:“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為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們送給我的。不知您意下如何?”蕭伯納回答道:“親愛的孩子,我十分讚同你的主意。不過,最緊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事實上,對方是無法與獅子狗商量的。蕭伯納裝作“癡呆”,巧用這句“癡言呆語”堅決而輕鬆地拒絕了對方,既委婉而有趣地批評了對方,又顯示了他非凡的寬容和靈敏的睿智。
故作“癡言呆語”時,你必須得掌握一個度:太低了,人家覺得你是在嘲諷人,一看就知道是做作;太高了,人家弄不清你的高明智慧,說不定真拿你當傻子看了。
世上有多少人清醒,多少人糊塗?你要做的就是裝癡賣傻,遊弋於兩者之間,一些事自己心知肚明就好,麵上不要弄得太明白,這樣大家才能和和氣氣,你也才會讓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