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作為老板,你該怎麼做呢?
首先,你得認識到,你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許隻是表麵現象,或許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隱情,你對所發生的事情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親眼見到的也未必就是事實真相),尚不足以據此作出有罪推定,更不要說作出任何決定了。
其次,從第一反應中冷靜下來,排除情緒化的想法。為此,可以散一散步,到各處轉轉,或者在辦公室裏喝杯冰水,做幾下深呼吸。總之,在處理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被情緒所左右所俘虜。
第三,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不容你不信所聽說的事情(比如公安、工商等等),都得先在心裏從有利於屬下的方麵提出質疑:“他(或她)有可能做這種情嗎?”,也許你得學會站屬下的角度,設想一下可能發生的情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進一步了解情況弄清事實真相打下基礎,也可能幫助你盡快地冷靜下來。
然後,再與那位屬下見麵,告訴他你所聽說的事情,然後讓他陳述事情的原委和理由。仔細傾聽,認真思考,提出問題,逐步弄清真相。既不要輕信或簡單地接受他(或她)的解釋(或許是在找借口開托,或者與事實真相相差甚遠,尤其是那些主觀猜測更不可信),也不要讓他覺得你在對他進行誘供或逼供。
當然了,如果你對事情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或者覺得心裏仍不踏實,或者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多方了解一下,以獲取更多的事實。這樣,你就能大體上比較冷靜地處理所麵臨的問題和情部況了。
在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不由分說,就給屬下當頭一記大悶棍的老板實在是太多了,原本很優秀很能幹的屬下因此而感委屈失去工作動力,甚至憤而辭職的事情也很常見。
不管你是資深老板,還是正準備成為老板的老板,或者經曆過些許事情的普通人,不妨以你們的人生經曆驗證一下下麵這條,在老板身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行文字:
在尚未了解全部事實真相,有確證的情況下,貿然采取行動!
想一想,是不是很傻?是不是可以說是最嚴重的錯誤之一?
是的,每個人在遭遇危困時,都會下意識地想方設法保全自己,為此,麵對質詢,人們會竭力辯解,開托罪責,掩蓋事實,找借口,說謊等等,而且壓力越大、恐懼越甚,越會如此這般。隻有當人們心平氣和、心情輕鬆時,才越是容易實話實說。
請不要否認,越是在一個高壓氣氛下運行良好(隻是看起來如此)的組織中,最初得到的信息往往就越容易失真(欠缺關鍵事實),老板也就越是容易依據這種不完整的信息輕舉妄動,所作出的決定也越是錯誤百出。
當然,這並不是說,做老板的不能嚴格要求和對待自己的員工,也不是讓你忙於分析,在把握了確切證據以後仍然不作決斷。我隻是強調,你應該作出明智的決定——為此應該了解必要的事實。
批評使人變得聰明?
也許對那些最忠實、最會提建議的員工來說,我的這個論點也許是個十分不幸的重大打擊——使人變得(或顯得)聰明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別人的想法進行批判,這一對他人智力成果的否定、奚落有常是老板對員工進行遊戲的主要部分。
在學術空氣自由的大學裏,這種行動不僅不會產生什麼負作用,反而還會激發思想,所以,基本來說是無害而有異的。但是這種情形竟然經常在公司內也時有發生,尤其是當一位老板經常抨擊屬下時,就不得不令人驚訝了。
在我曾接觸過的某大型民營機構中,任何一位員工要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尤其是當老板在場時),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對他人意見進行抨擊,而且老板也經常采取這種方法,通過批評屬下而使自己在員工中樹立威信。
或者作小人想,我能理解一位員工以打壓同僚的方式,為自己提升地位創造機會。但是,老板這麼做,我就覺得自己的智力不夠用了。
通過批評別人而使自己顯得更加聰明——盡管我不知道它到底出自何典何人,也許是從語言誕生之時起就一直伴隨人類左右吧,要不然,人為什麼總是津津樂道於對別人提出批評呢?包括我自己。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特裏莎·安貝爾教授在她的一本名為《卓越與殘酷》一書中寫道:一本書出版之後,持批評意見的書評者也許不太討人喜歡,但與那些對該書持肯定態度的人相比,往往會被人們認為更聰明、更能幹、更專業。所以她從中得出一個結論:
批評使人顯得博學,樂從使人顯得浮淺(真理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