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例腦癱兒童康複效果分析
臨床探討
作者:李穎 楊思嘉 李波
[摘要] 目的通過對吉林省殘疾人康複中心兒童康複科近3年就診的114例住院腦癱患兒的康複狀況進行分析,探討腦癱患兒康複訓練的效果。方法使用小兒腦癱個案調查表,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治療方法及康複評估。結果對114名腦癱兒童治療前後療效分析,治療前後平均分分別為(10.5±9.0)分和(16.0±9.0)分,治療前後得分分布有統計學差異Z=-6.187(P
[關鍵詞] 兒童;腦癱;康複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8-0154-02
腦癱是以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1],是永久性損害,不可改變,主要影響患兒的肢體運動功能。目前,腦癱的定義說法不一,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論[2]。
兒童患腦癱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3]。近年來,小兒腦癱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政府在小兒腦癱康複上投入很大,但在腦癱治療上尚無特效藥物,綜合的康複訓練是治療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方法[4]。
早期幹預、早期進行康複訓練可明顯提高患兒的運動能力,對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5]。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材料收集來自於吉林省殘疾人康複中心2009年3月~2012年9月住院腦癱患兒114例,男70例,女44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5歲9個月。
1.2 研究及評估方法
腦癱患兒康複治療方法有多種:包括肢體康複訓練(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矯形器的應用、手術治療、高壓氧、水療、電療、針灸按摩、中藥熏蒸、語言矯治、引導式教育等。康複醫師通過對患兒的初次評估結果,製定出近期的康複訓練計劃,為患兒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然後實施康複訓練。
評估方法的選擇,參照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下達的《貧困肢體殘疾兒童搶救性項目》中腦癱兒童康複檔案中的評估標準,由專職康複醫師對訓練兒童逐項進行評估、計分。
1.3診斷依據
診斷依據參照2005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關於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6]。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0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描述集中和離散趨勢,組間比較應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住院腦癱兒童康複治療項目選擇
對114例住院腦癱患兒康複治療項目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肢體運動康複訓練103例,占比例最大(92.0%),下肢矯形器的選擇60例占54.0%、手術治療34例占30.6%、水療25例占21.9%、電療20例占17.5%、高壓氧16例占14.0%。腦癱兒童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肢體運動障礙,所以腦癱兒童首選的項目是康複訓練,根據病情再選擇其他輔助治療方法。
2.2 住院腦癱兒童康複訓練情況
對114例住院腦癱兒童康複訓練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運動療法112例,占比例最高(98.2%),中醫按摩106例占92.9%、作業療法97例占85.1%、語言治療91例占79.8%、引導式教育62例占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