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不斷地向前追逐,沒有能力與機會停下來好好地看看自己的生活。但是,為了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回頭看,並且深入地關照。
在一個心理輔導性質的節目裏,一位自認為自己"過度潔癖"的女孩表情嚴肅地坐在受評位置,她被提出的主要病症是:對男孩子的"牙齒"特別挑剔。
先別提交往,就連隻是想和她說說話,都得符合四大規定再說:
一、牙齒要潔白;
二、牙齒排列要整齊;
三、牙縫要剔幹淨;
四、絕對不能有口臭。
但是經過四關的考驗,那些保持口腔衛生和美觀的男孩,甚至還慎重地噴上"口香劑",這位超潔癖女孩,依然不肯讓他們牽牽手,當然,更不可能接吻。
顯然,問題不是出在男人的口腔問題上,但過去幾年來,她竟一直誤以為自己之所以排斥交往男友,是因為單純的口腔問題。
在場的諸位貴賓必須另作假設:也許,她根本是個女同性戀;
也許,是因為她的父親很不稱職;也許,她目前遇到的男生條件本身就不夠好……
在貴賓們旁敲側擊、抽絲剝繭地與女孩溝通之後,大家發現這女孩其實對同性朋友也是刻意保持距離的。無論男生或女生,她都不讓別人接觸到她的身體,連握手、搭肩或靠近耳邊說悄悄話都不行。
若以一個旁人的立場,去理清一個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人,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問題又被轉回到一開始的"過度潔癖
上。為了探測女孩的潔癖到底有多嚴重,主持人又問了以下問題:
"如果有人遠距離跟你說話,不小心噴了口水,你會生氣嗎?
主持人問。
"我會生氣,而且會去洗手間洗臉。"女孩回答。
"如果我伸手摸你的鞋子呢?"主持人又問。
"那我會趕快把鞋子擦幹淨。"女孩這次的回答讓主人詫異極了,難道主持人的手,會比她的鞋子髒嗎?!
經過幾個問題的求證,在場一位來賓把女孩的心理問題的關鍵指向了"身體接觸"。
這女孩對男生的牙齒有意見隻是一個小現象,她對所有靠近她的人、接觸她的人都存在很高的戒心與敵意,這才是問題所在。
"不喜歡別人的接觸,是否過去曾有不愉快的接觸經驗?這個假設切入了核心,女孩沉思了片刻,怯怯地說出了國小時,她被班上一位男同學在暗巷觸摸的一段不愉快經曆。
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很深的不安,她不敢向家人提起,後來連父母伸手要抱她,她都會害怕地拚命掙脫。兄弟姐妹或是朋友一
靠近她,她也會快速地閃開,也因此人際關係一向處理得很不好。
經過眾人對她這番抽絲剝繭,她終於明白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問題,是源於一個常常刻意要遺忘的、兒時不愉快的經曆。之前誤以為是過度潔癖、惡男症、同性戀傾向,其實都隻是一種心理壓力的轉向表現。
在知道真正的問題之後,她在現場來賓的鼓勵下終於嚐試和大家禮貌性地"握手",這種親密、信任的接觸,她好久沒有享受到,她終於知道想要自己不孤單,就要放下對兒時那段不愉快經曆的介意,試著以客觀的心情,接納眼前對她友善、真心想幫助她的朋友。
人有很多時候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也許是因為膽怯,也許是不夠聰慧,也許是對未來沒有信心,這些並不可恥,但卻很可惜。
隻要你願意打開心窗,陽光就能照耀進來。讓有勇氣的朋友為你鼓舞;讓有智慧的朋友幫你分析、建議;也請值得信賴的親友伸出扶持的手,助你浮出混沌的濁水。唯有一顆明明白白的心,才能營造一個清清楚楚的人生。
靠近她,她也會快速地閃開,也因此人際關係一向處理得很不好。
經過眾人對她這番抽絲剝繭,她終於明白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問題,是源於一個常常刻意要遺忘的、兒時不愉快的經曆。之前誤以為是過度潔癖、惡男症、同性戀傾向,其實都隻是一種心理壓力的轉向表現。
在知道真正的問題之後,她在現場來賓的鼓勵下終於嚐試和大家禮貌性地"握手",這種親密、信任的接觸,她好久沒有享受到,她終於知道想要自己不孤單,就要放下對兒時那段不愉快經曆的介意,試著以客觀的心情,接納眼前對她友善、真心想幫助她的朋友。
人有很多時候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也許是因為膽怯,也許是不夠聰慧,也許是對未來沒有信心,這些並不可恥,但卻很可惜。
隻要你願意打開心窗,陽光就能照耀進來。讓有勇氣的朋友為你鼓舞;讓有智慧的朋友幫你分析、建議;也請值得信賴的親友伸出扶持的手,助你浮出混沌的濁水。唯有一顆明明白白的心,才能營造一個清清楚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