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價月嫂”:理性回歸泡沫才會破滅(1 / 3)

“天價月嫂”:理性回歸泡沫才會破滅

本刊策劃

作者:吳雨

新生兒的誕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隨著新媽咪和新生兒的不斷增長,月嫂市場異常火爆、月嫂工資水漲船高。從前幾年的月薪最高三四千一躍升至最高六七千甚至過萬。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月嫂傭金甚至超過1.5萬元,收入遠高於一個經過多年專業培訓的醫學博士。“天價月嫂”泡沫頻現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請“天價月嫂”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市場需求還是刻意炒作?難道人們的價值標準出現偏差?高漲的工資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月嫂這個職業,而這些“天價月嫂”又是怎樣培訓出來的呢?……

迷信專業加攀比心理讓月嫂緊俏

“我媽那套都是老觀念了,不能信,還是找個專業的月嫂好一些。”產婦阿麗說。她拒絕了母親幫忙帶孩子的要求,執意要請月嫂。阿麗不知道抱嬰兒時手要怎麼放,孩子哭了怎麼哄,怎麼根據孩子的排便判斷腸胃情況。學醫出身的阿麗,認為學習這些難度很大,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她買了幾大本專業兒科書籍,每周都給孩子測量身高和體重,再對照醫書上寫的嬰幼兒的各項平均指標,判斷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我家孩子現在身高是58厘米,可按照醫書上講的,這個月份的嬰兒應該高56厘米,是不是不太正常?”低頭翻書的阿麗一臉認真地問。

孫女士是一位準媽媽,在某金融部門工作,雖然剛剛懷孕兩個月,但已經開始考慮請月嫂了。她告訴記者:“婆婆現在還沒有退休,工作也比較繁忙,很難有時間照顧我。我母親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如果因為照顧我累垮了身體,我不會心安。還不如花個高價錢請個月嫂回來,人家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即使照顧得不好也可以當麵指出,如果婆媳之間出現這種情況,說多了肯定會影響婆媳關係。這樣看來,雖然請月嫂要花大價錢,但可以避免家庭矛盾,又可以接受無微不至的服務,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雇傭月嫂的多為有經濟能力的80後家庭,“經驗豐富、有專業水準”,是他們選擇月嫂時掛在嘴邊的硬指標。他們對於如何照料新生兒缺乏了解,另外,一些準媽媽對於未來的婆媳關係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對於她們而言,花錢請月嫂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田先生剛剛與一家政公司簽訂合同,預約了一位資深月嫂進行住家服務,月工資是令人咂舌的7000元。“這還不是最貴的,這一家最貴的月嫂開價8000元,一個好月嫂的月收入能頂三個剛畢業大學生了。”田先生頗為無奈地調侃道。

“如果要請金牌月嫂必須提前半年預定,金牌月嫂的月薪為6800元。”這是記者近日暗訪多家月嫂公司時得到的一致答複。

記者來到一家月嫂公司,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記者,並介紹了一些月嫂的情況。“我們這的月嫂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和金牌幾個等級,當然每一級別的價錢也不一樣,從2000元~6800元任您挑選。我們的月嫂是經過正規培訓的,絕對會讓您有物超所值的感受。”當記者提出要與月嫂見麵詳談時卻遭到了拒絕,“必須預付定金後,我們才會讓您在公司裏隨便挑選月嫂,直到滿意為止。我們公司的月嫂都是從石家莊請過來的,具有豐富的服務經驗。她們在北京當月嫂時,月薪都在一萬元以上,服務均得到了雇主的認可。如果您決定雇傭我們公司的月嫂,我們會向您出示國家頒發的正規培訓證。”

隨後,記者又暗訪了一家自稱婦聯下屬的月嫂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的月嫂評級有一套相當嚴格的程序,月嫂先要在市勞動部門經過正規培訓,通過考試了才可以上崗。上崗後每服務一個家庭將會得到該家庭的分數評價,連續服務20家後,一直被雇主評高分的月嫂可以得到一顆星,得到的星越多,說明她的服務水平越好、工資越高。這其實就是讓市場檢驗的一種行為,不要總是說月嫂工資高,在我看來她們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因為有市場需求才會有如此高的價位,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絕非某個人抬高的價錢。同時,我堅信月嫂的市場才剛剛開辟,肯定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此外,天價月嫂出現也源於年輕父母的攀比心理,計劃生育政策同樣催生了這種心理需求。正如產婦阿麗所想的,這輩子隻生一次孩子,當然要格外慎重。“我想做一個好媽媽,給孩子所能給予的一切。”

利益驅動抬高月嫂價格

那麼,是什麼助推了高價甚至天價月嫂的產生?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家政公司利潤主要通過收取客戶中介費和月嫂管理費來獲得。收費方麵,有的家政公司按每介紹一名月嫂收取100-300元不等的中介費,有的則按月嫂定價的10%收取;對月嫂的管理費,多數按照7%-10%的比例收取。“顯而易見,月嫂定價越高,家政公司獲利就越多,月嫂本人樂意抬高身價,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又‘不差錢’,這就使得有些月嫂的價格越炒越高。”從事家政服務中介多年的許女士說。

記者發現,大量小公司湧入月嫂行業,發動廣告戰,以搶奪市場,並借生育高峰推高價格。

張路軍2008年開始開辦月嫂公司。他形容現在的“月嫂”產業,“是一個百團混戰的時代。”這些月嫂公司各有各的生存途徑:有的是老月嫂,帶著幾個姐妹,靠一些老客戶和去醫院拉活;有的依靠人脈關係,“吃定”一家醫院,通過醫院介紹客戶;也有的靠廣告投入,在百度等搜索網站購買關鍵字和排名廣告位。一些剛成立幾個月的小公司可能宣傳成10年老店;公司裏沒人懂外語,卻自稱是涉外經營的國際公司。

行業競爭加劇,也推動廣告成本增長。張路軍發現,不少月嫂公司每天在網絡上投放的廣告費達兩三千元,是三年前的幾十倍。於是,月嫂公司紛紛抬高月嫂價格,攤薄成本。年前還是6000元的檔位,年後就漲到8000元。

“不漲價怎麼行?如果維持原價,月嫂都會跑走。”張路軍覺得,天價月嫂某種程度是行業合力所致。

北京蘇州街33號公寓大廈裏有十幾家月嫂公司。有經驗的好月嫂,是各大公司爭奪的緊缺資源。在這裏,月嫂的檔案重複率相當高。不少月嫂都掛靠在好幾個公司,哪個公司給的高,就去哪個公司。

月嫂工資誰說了算?家政公司,還是雇主?記者從多個家政公司獲悉,工資最後確定一方麵參照整個市場行情,另一方麵是靠雇主與月嫂之間“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