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自由之戰——葛底斯堡戰役(1 / 3)

1863年7月1日至4日,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兩軍在葛底斯堡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戰役。這次戰役使南北雙方戰爭的天平發生了變化,北方軍隊逐漸占據了這場戰爭的主動地位。此戰被視為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美國內戰進行到1863年6月,經過兩年多血腥的戰鬥,南方方麵的北弗吉尼亞軍團在羅伯特·李將軍的率領下越過了伯特馬克河,穿過了馬裏蘭州,進入了賓西法尼亞,開始了對北方的進攻。之前在經過七日戰鬥、格尼斯磨房戰役等一係列戰役解決了北軍對南方首都的威脅。這支七萬人的軍隊緩慢地向北推進著,與此同時北方軍隊的伯特馬克河軍團八萬人在新任司令指揮官米德的率領下也從弗吉尼亞州撤退了出來,打算在首都華盛頓北麵的某地對南方軍隊進行阻擊以確保華盛頓的安全。而這個“某地”就定在了葛底斯堡,葛底斯堡戰役就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發生了。

戰爭中的人

在指揮這場戰役的雙方最高將領這一環節上,北軍這時伯特馬克軍團的司令為米德中將。實際上,米德並不是什麼合眾國一流的將領,後世對他的評價,一般都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太大的創意,比較類似於西點學校裏的古板教官。

約翰·格登·米德,1815年12月31日生於西班牙的卡茲,其家庭是一個典型的歐洲移民家庭。其家族是很富有的商人家族,但由於拿破侖戰爭的硝煙,家族迅速沒落,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就匆匆地移民到了美國。

米德長大進入了西點軍校,成績並不出眾,總是不上不下地混日子。畢業也就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往上爬,一直沒有什麼太引人注目的功績。如果沒有這次內戰的爆發,他可能也不會有機會被升到將官。

格蘭特之後對他的評價是:“一位踏踏實實、值得信賴的將軍,隻是有的時候顯得有些木訥和缺乏靈活。”

南軍的指揮官為羅伯特·李中將。在內戰爆發的時候,李放棄了聯邦政府送來的越級晉升他為將軍的文書,宣布辭職,負責起弗吉尼亞州的防務。當弗吉尼亞州宣布加入南方後,他馬上就被任命為南方軍總參謀兼弗吉尼亞軍團指揮。李無論在軍人還是公民的立場上都是極具號召力的,他的父親是獨立戰爭中有名的騎兵將領亨利·李的兒子。

之後,他又和美國國父華盛頓妻子的曾孫女瑪麗·寇斯提斯結婚,他從而也就繼承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家族的代言人的地位。

李同樣畢業於西點軍校,不過他並不是學戰術戰略係出身而是工兵出身。在美墨戰爭期間,他是工程兵總監。對於奴隸的看法,李也很有趣,他是南方人,卻基於自己的道德理念,曆來反對蓄奴。在他的家鄉弗吉尼亞蓄奴是合法的,可是,當後來的北軍統帥格蘭特將軍還沒有解放自己家的奴隸時,李將軍已經率先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隸。李將軍也從來不讚同南方分裂的主張,他熱愛由自己的父親和曾嶽父參與建立的合眾國。但是,他基於道德立場,同樣不讚成北方以武力解決南方的分離訴求。

李的戰略觀念即為“進攻”二字。他強調一種連續的不間斷的攻勢壓力,戰鬥在他看來無非就是在於擊毀對方的組織。所以隻要能夠摧毀對方的戰鬥組織就可以獲勝,於是之前的損失也是可以忍受和值得的。

在雙方士兵素質方麵來看,因為南方麵積廣大,道路缺乏,主要發展了農業,所以它的軍人天然地會采取遊擊戰術,這正是他們祖先在獨立戰爭中所使用的老辦法。戰勝這種廣泛人民性的戰鬥,應該采取一種有條理的方法,隻有嚴格的紀律和堅定的態度,才能勝過這種個人的英勇和主動。然而,北軍方麵卻偏想把以往的歐洲戰爭的傳統典型完全加以照抄。他們隻會去模仿,而不知道創造。北方軍人隻是根據歐洲的操典來行事。除了缺乏紀律外,南軍的士兵就當時而論,應該算是最優秀的個別戰士。南軍的希爾將軍曾經這樣描述:“他們總是有高度自信,隻服從他們願意服從的東西。他們適合搜索和以散兵作戰,戰場上他們更像是古代的遊俠而不是一具機器。”

戰爭中,南軍士兵是以輕裝姿態行軍,每個人背負的重量不過30至40磅:一支來複槍,一個子彈盒,一床軍毯,一支牙刷如同一枝玫瑰花插在他們的紐扣洞裏。反之北軍卻要辛苦地負重60磅。最讓北軍痛苦的就是,他們過於嚴格地遵守紀律和操典,人員總是過於密集在一起。大部分時候北軍們都是朝一團黑煙胡亂放著排槍,而南軍則是個別地進行準確射擊,裝彈時則是蹲下裝彈。

簡而言之,北軍士兵是半正規性,而南軍士兵則是半遊擊性的。一方麵是發揮紀律性,另一方麵則是發揮主動精神。戰鬥時,南軍士兵是十分勇敢,可是一旦脫離戰鬥,他們簡直就不能稱其為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