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寒氣森森的冷兵器時代還是戰火紛飛的槍炮時代,首都在戰爭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首都的地位不僅僅是一座城池,它是國人心中的依靠和力量,首都一丟,將嚴重打擊戰鬥的士氣,會對戰事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在許多戰爭中,首都的爭奪是異常慘烈的,戰果不同,將決定整場戰爭的走向。
靖康二年(1127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陷落,標誌著167年的北宋王朝壽終正寢。東北女真族在先後滅掉遼宋兩個虛弱王朝之後,中國的政治格局以淮水分界,形成了新的“南北朝”,淮水以北是女真人的金國,以南是漢人的南宋,直到百年之後另一個北疆民族蒙古族以鐵蹄踏破淮水南北,中國才又複一統。
自掘墳墓的“海上盟約”
宋與遼的戰爭整整持續了數十年,野史、筆記、話本、戲說之中對此有頗多描述。雖然在文人的自我暗示之下,每次都是大宋朝得勝而歸,但實際上,縱觀有宋一代,對於遼人的憤懣從來沒有少過,不隻要承受每年的“歲貢”,大遼發跡了,還要再打幾場,再厲害的人也會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更何況宋朝根本就不想打。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定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女真人建立金國後即向遼發動大規模進攻。北宋皇帝大喜過望,本著“遠交近攻”的祖傳秘方,馬上派重臣赴金示好。
這下可順了宋徽宗的心意,不花一分錢,能得到如此強援,數十年來的氣受夠了,報仇的時候來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
盟約的簽訂是一個不平等的屈辱協議。盡管建立這種夢想的聯盟存在許多的困難和不利條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貫等的錯誤決策下,自降身份,從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從山東登州出發渡海去往遼東,展開了穿梭式的外交,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與北方強大的金國簽訂了攻打遼國的協議,即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墳墓的“海上之盟”。
雙方在1120年2月簽訂的共同攻遼、瓜分遼國的協議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燕雲十六州,甚至願意將本來進貢給遼國的歲幣奉送給金國。但是女真隻空許了由遼國控製的燕雲十六州,其中最重要的平州、營州金國並不願意讓給宋朝。所以這個“海上之盟”單從條款上來看宋朝已經是吃了大虧,顯然是一個不平等的屈辱條約。
北宋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遼國天祚帝願與宋朝結好,免除歲幣,共同抗金。可目光短淺的北宋統治者卻選擇了拒絕。遼國其實可以成為金與宋之間的緩衝處,如果遼國滅亡,宋將與金國接壤,兩國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將難以避免。
1122年,宋朝撕毀了宋遼之間相互信守近120年的澶淵之盟,由宦官童貫領兵15萬伐遼,卻被遼國大將耶律大石、蕭幹在雄州打敗;後又敗於燕京。最後潰不成軍不得不和遼罷戰。北宋自己搞不定遼國,隻得出錢請金軍代勞收複燕雲十六州,答應給金30萬匹絹、20萬兩銀,並納燕京租稅100萬貫。
此敗,金國明白了三件事,一是宋朝很有錢,二是宋朝很無能,三是宋朝沒有信用。
第一次東京保衛戰
1125年(宣和七年),金朝統治者借口宋朝破壞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南下侵略宋朝。這年十月,金軍兵分兩路,西路軍以粘罕為主將,由大同進攻太原;東路軍以斡離不為主帥,由平州攻燕京。
兩路金軍計劃在宋朝首都東京會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欽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軍在太原遇到軍民的堅強抵抗,無法前進。東路軍南下包圍了開封。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由此拉開序幕。
宋朝廷在和戰問題上意見不一。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屈辱求和,答應賠款割地。李綱等認為應采取進取之策,皇帝應“親政”。欽宗先後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尚書右丞、東京留守、親征行營使等,全麵負責首都東京的防務。
李綱積極組織軍民備戰,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準備了足夠的防守器械。同時在城的四方每方配備正規軍1.2萬餘人,還有輔助部隊,保甲民兵協助。組織馬步軍4萬人,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每天進行操練。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八,金軍到達東京城下。李綱親自督戰,幾次打敗攻城的金軍。
東京在李綱的嚴防死守下,金兵並沒有在軍事上占到多大的便宜。而宋與金的議和卻在打打停停當中進行了幾輪討價還價,交易無論結果如何都已經注定了金人是贏家。當李綱感慨道“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地與人”時,宋欽宗聽得心潮澎湃、兩眼閃淚,然而激動過後,對金戰事稍有挫折,他便情緒低落,北宋在金滅遼戰役中,已經間接領教過金兵的厲害,其心裏烙下對金人的恐懼陰影。斡離不竟然在李綱連連擊退金兵的情況下,迫使宋人結下城下之盟。